本报记者 唐群峰 本报通讯员 刘乔芳 蒋云艳
3月31日上午,橙色的阳光从白铁皮屋顶的下沿斜射进来,使一屋子长着黑毛的小动物置身于一片明亮之中。
记者走进门时,陈军和一名工人正给小铁笼里的黑豚鼠添加青草食料。
陈军这名80后养殖场场主梳着清晰的分头,身着白衬衣,脚上的黑皮鞋闪闪发亮,与印象中衣着随便的农村创业青年形象迥异。
事实上,陈军是在北流市区长大的城里娃,家境富裕。2006年,大学毕业两年的他毅然辞掉了在电信公司收入不菲的工作,开始创业,因为他“心中有一股难以抑制的创业冲动”。
深受北流经商传统影响的陈军父母鼓励儿子辞职闯荡,并慷慨提供资金。
为寻找合适的发展项目,陈军辗转多个省(区),最终选择了黑豚鼠养殖,“吃进去的是青草,长出来的是高价值的肉,而且还没有瘟病。”
最初,他引了50对种豚在家试养,次年便繁殖发展到400多只,令他大受鼓舞,决定扩大规模,到农村建立养殖场。这时,女朋友欧小萍也答应跟他到农村创业,更让他吃下定心丸。
陈军骑着摩托车,跑遍了北流几个村镇,最终找到了罗政村这块依山傍水的50多亩的土地(包括两个鱼塘),然后投资30余万元,建起一座水泥砖房和一个养殖棚。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这样,一个立体化的黑豚养殖场就建了起来:屋前种牧草,池塘养锦鲤,黑豚鼠粪喂鱼。
此后养殖场发展迅速,目前日常存鼠已达到2000多只,陈军也成为当地著名的“黑豚哥”。
2011年,仅黑豚养殖就获利20万元,鲤鱼养殖也带来了近10万元的利润。同年年底,陈军注册成立了北流市同创饲养场,成为一名微型企业主。
陈军的成功令周边农民闻风而至。他无私地给新入行者提供技术指导,为其提供种鼠,同时签订保价回购合同。因为他多年来建立起的销售渠道,保证了出货通畅。这种龙头带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了当地黑豚鼠养殖业迅速发展,波及周边县区。据统计,目前已有130多户农民加入到黑豚鼠养殖行业中。
“黑豚鼠是一种特色养殖,当地数量扩大远不会引起价格竞争,而只会形成规模效应,最终获益的是大家。”经济学毕业的陈军这样解释他的无私帮扶。
新闻推荐
本报南宁讯(记者/谢彩文周映)两条笔直的“三面光”水渠,一左一右陪伴着笔直的水泥路,一进村立刻变成蜿蜒曲折的人造小溪,顺着绿荫绕村蛇行,农用之水在这里转化为生活之水、风景之水,古树环绕的北流...
北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北流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