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骆 怡 本报通讯员 李国伟
进入10月,就到了“农家乐”的旺季,赴北流市民乐镇元常村雷冲村民小组的游客也多了起来。雷冲组位于大容山脚,沿着山路向上,旁边是潺潺的小河。上行约1公里,便到了村里集资搞起来的度假山庄。
一路上,经常可见一位老人手提袋子,将路边的饮料瓶、塑料袋等垃圾收拾起来。这位老人叫庞宗汉,今年81岁,家在村口,被村里人称为“环保局长”。
尽管村里一直提示游客保护环境,但路边还是不时遗留有垃圾。每天,庞宗汉沿着山路散步,手里总是拿着袋子,将路边的垃圾顺手带走。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庞老真正的身份是雷冲“生态管理委员会”会长。这个村民自发成立的组织有10多个人,负责管理环境卫生、生态、绿化等工作。在“生态管理委员会”的带领下,雷冲村容干净整洁,河水清可见底,游客络绎不绝。
庞宗汉还清楚地记得,当年村里各家各户的垃圾大多是乱倒的,多年的累积使河道里有很多垃圾,又脏又臭。他觉得要改变村民的观念就应该从治理小河开始。“一开始,我们进到每家每户去宣传、号召,并带头下到河道里清理垃圾,但一些村民并不理会,我们坚持干。我女儿看我太累,每年花8000元请工人与我一起干。”(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庞宗汉告诉记者,就这样坚持了3年,河道又变得干净了,河水重新变得清澈。
看到这些变化,那些村民也不好意思再乱倒垃圾了。于是,村里顺势制定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村规民约——雷冲河两岸12公里辖区不准砍树、不准割草、不准开荒、不准烧炭、不准采挖河中石头、不准毒鱼、不准电鱼、不准乱丢生活垃圾……
村里环境变好了,大家特别珍惜。元常村第一书记陈一锋告诉记者,庞老的行动影响着很多人。如今雷冲200多户,家家都学会了垃圾分类。但有些游客随手扔的垃圾,就像吹进庞老眼里的沙子,所以每天捡垃圾就成了他的一份工作,“环保局长”的名号因此而来。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骆怡本报通讯员朱东平11月24日,玉林市玉州区公安局南观派出所的视频监控室里,值班民警正紧盯电脑屏幕。今年开始,基层派出所获得授权,可以实时调取玉林市“天网”录像。截至目前,南观派出所已...
北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北流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