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 映 本报通讯员 骆远柱 文/图
入冬以来最冷天气笼罩南国,八桂农田却是人忙水转。12月26日,参加全区冬春水利建设现场会的代表,来到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先进县北流市,但见水随人意流,水兴红利多。水利行家们边看边议,从北流生动现场,概括出兴水治水五大“利”。
水“利”农业 水转地也转
在北流市山围镇李村,农田里一人高的喷头井然成“林”,有序地缓缓摇头,均匀地向四周喷洒着水雾;地里专业施工队正在大规模建设“U”型渠网,真正实现“旱能灌、涝能排、旱涝都保收。”
北流市负责人介绍,利用中央财政资金搞这样的“小农水”,每亩投入2000元左右,把零星分散的土地整合起来,流转到公司手中集中经营,生产无公害蔬菜和水果,亩产值普遍超万元,高的可达3万元。
在大里镇,一民营老板连片租下5000亩地,引进以色列技术和设施,2011年建成水肥一体化的高效节水示范基地,大种优质蔬菜直销香港,卖价高达每公斤20元。
代表们认为,“小农水”流转了红土地,千家万户的耕地借势集中起来,实现公司化运营,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了,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建立起来了。
水“利”民生 水肥人更“肥”
大里镇已经运营和山围镇正在实施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都是由公司作为“小农水”项目实施主体,同时负责项目建成后的管理运营。公司从农户手中连片租地,同时回聘“地主”进公司当“员工”。这样,农户不仅每亩地获得1200元左右年租金,比项目实施前提高50%,每月还可以从公司拿到1500-1800元“薪水”。全年算下来,一个劳动力的收入超过过去自己直接种几亩地的总产值。
公司也不亏。实施“小农水”后,土地设施化,耕种统一化,水肥一体化,产品标准化,亩产值从原来几千元提高到1-3万元,亩利润比过去亩产值还要高。
当地农民乐呵呵地说,现在活没以前累,收入反而比以前“肥”多了!
水“利”生态 田好村更美
走近民乐镇罗政村,冬闲田不闲,田里长满各色各样蔬菜瓜果,村民们还给水渠清淤补漏。
顺着水泥路走进村子,路两边笔直的水渠也直通进村。水渠进了村就变了样——蜿蜒曲折,小桥流水,绿荫掩映,亭台相伴。
从大容山流过来的这条碧水,人工引进村变成美丽小溪,营造了舒适宜居的水环境,罗政村成了农业观光休闲村。每逄周末和节假日,三五成群的游人、携老带幼的家庭纷纷来到这个“水生态新村”,享受田园乐、农家趣,流连忘返。
“小农水”在“利”生产的同时,也“利”了生活,“利”了生态,成为新农村美丽家园的一道风景线。
水“利”工业 农水反哺“工”
都说“工业反哺农业”,在北流,人们实实在在看到了“农业反哺工业”。
北流市佛子湾水库有效库容520万立方米,以前渗漏流失严重,一年下来损失水资源约2000万立方米。2011年进行除险加固后,水库蓄水量大大增加,水资源浪费大大减少;加上下游农田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水库水由不够用变成有富余。
北流市投资3500万元,在水坝下建设一座高标准水厂,2012年3月首条生产线投产,11月第二条生产线又投入运营。现在,北流陶瓷工业园生产生活用水全部由这里提供,不仅水质优良,而且水价低廉,使这个北流市财政大支柱经营成本大降,发展后劲大增。
水“利”城镇化 基础“硬”起来
佛子湾水厂年产水量700万立方米,更主要功能是一举解决民乐、民安、北流3镇16村近6万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
用水问题解决,使这3个镇的价值和优势愈发显现,原有居民安居乐业,周边甚至远方农户更愿意往城镇迁移。无色无形之水,在北流成了城镇化进程中最“硬”的硬件。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赵敏8月10日上午11时,广西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冯国平,带着中国红十字总会的重托来到北流义工罗智家里,送来了5万元救助金。在此之前,罗家已收到来自社会各界19万元爱心款。其中,有不少善款来自...
北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北流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