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群峰 本报通讯员 陆小青
6月15日上午,踏进北流市西埌镇平山村,清新凉爽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眼前的村道干净整洁,路旁的水渠里流水潺潺、清澈见底,几只鸭子在水里嬉戏。
村里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一个小垃圾桶,走近一看里面却没有垃圾。“现在村里的保洁员积极得很,没到早上8时就把垃圾收走了。我们只需提前把垃圾打包放桶里即可。”正坐在家门口的邹阿姨说。因为垃圾运转快,村里连垃圾池都撤掉了,“再也闻不到飘满全村的臭气了。”
如今,在西埌镇的14个村,村村都实现了垃圾的快速流转,实现了生态乡村建设的常态化运行。尽管各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但相同的是一样整洁干净。而就在几个月前,在各村还经常可以看到乱扔的垃圾。这一切的改变,来自西埌镇在整镇推进生态乡村建设中,成功改变了村民对“生态乡村”活动的态度——由“群众观望”到“主动参与”。
1 “干部保洁员”的苦恼
今年年初,由于环境卫生问题反弹严重,自治区、市、县三级“乡村办”对全区生态乡村建设工作加大了督查问责力度。于是,许多地方的乡镇干部常在督导组来检查之前变成了“保洁员”。
“之前,我们每天要下村扫垃圾、清沟渠、捞水塘垃圾……常常一场暴雨下来,基本上全镇干部都要出动,清理被暴雨冲到村内水渠里的垃圾。村民们还不理解,说‘你们干部都没有其他活干了,天天都在村里扫垃圾\’。更郁闷的是,即使如此,督查组总能在我们刚清扫过的地方找到村民们刚丢下的垃圾。”驻平山村干部林子说。
看着干部们天天在乡村一线当“保洁员”,但收到的环境卫生问题限期整改通知书也没见少,西埌镇党委书记李伟忍不住了。“这样下去不行,镇干部都在村里扫垃圾,镇里的其他工作谁来做?不仅干部们有意见,群众也不满意,要让群众主动参与进来。”
为激发群众参与的热情,该镇领导与镇、村干部挨家挨户对群众进行宣传。通过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环卫观念,让其认识环境整治是事关自身健康、利益的大事、实事,变被动整治为群众的自觉行为,让群众积极、主动投入到乡村建设中来,形成“示范带动”良好效应。
在资金筹集上,该镇提出向农户每月收取1-3元保洁费的设想,得到各党村支书、村委会主任的赞同,并率先在该镇平山村、良村、坡心村展开试点工作。
2 两元保洁费带来“双向监督”
“现在村里变得这么干净,别说两元,10元一个月我都愿意交。”平山村邹阿姨说。
但是,刚开始的时候,不少村民并不愿意交每月两元的保洁费。“村民们说清运垃圾一直都是村‘两委\’的事,与他们无关,应该从村集体经费中出这笔钱。后来,通过挨家挨户做工作,村民们才勉强同意交钱。”平山村党支书李德敏说。
随后,农村保洁费制度开始发挥作用。村民缴了保洁费后,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环卫意识,更重要的是促成了村民的相互监督,以及对保洁员的监督。每天早上,村民会注意保洁员是否按时清运自家门前的垃圾,也会监督邻居按时按点投放垃圾。而有了保洁费,保洁员的工资待遇提高了,积极性也得到了保障。
之前平山村只有1名保洁员,工资每月只有几百元。村民交了保洁费后,现在请了两名保洁员,每人每月工资1000元,而且还买了电动三轮车。
“以前没有电动三轮车,清运垃圾是用人力保洁车,费力不说,效率还慢,总感觉垃圾永远清不完,而群众看到垃圾清理不及时,又对保洁员有意见。”平山村保洁员李守爽说。
看到村里卫生状况的明显改变,村民们彻底改变了交保洁费的态度。除部分五保户、特困户外,平山村大部分农户一次性就交了一年的保洁费,共筹集到资金1.9万多元。
3 群众变成“督查组”
村看村,户看户。平山村的美丽效应迅速辐射到其他各村。该镇其余的村纷纷行动起来,根据自身实际,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决定,每月按户收取小额的环卫费,有的村每户每月收取2元,有的3元。截至目前,该镇14个村已收取2015年保洁费20多万元。
短短几个月里,通过一系列举措,西埌镇实现了农群众对生态乡村活动从观望到主动参加、对收取保洁费从抵触到支持的巨大转变。
“以前,我们特别怕督查组下来暗访督查,没有群众的支持配合、主动参与,即使我们天天在村里扫地清垃圾,我们也没有信心能达到督查组的要求。现在,我们轻松多了,群众参与进来了,他们自身就是一个个‘督查组\’,哪里有脏乱差,他们第一个不答应。”北流市西埌镇分管生态乡村建设的干部童彦凯说。
有了生态乡村建设的长效机制,村民的主动参与性逐渐提高。每天他们都自觉将垃圾装袋并准时投放到自备的垃圾桶内,再由各村保洁员按时上门统一收集,形成了“户集、村收、镇运”的环境卫生保洁常态化管理模式,做到了“日日清洁、村村保洁”。
“现在镇里的党员干部不再像‘救火队\’一样,哪里有垃圾,就带队去清理,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进一步完善提升现有的长效管理机制上,以实现农村环境卫生保洁服务全覆盖和管理常态化。”李伟说。
北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