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文化心理认同的重要符号,包含浓厚的地域文化底蕴,对于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保护汉语言文字,我国实施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语保工程),目前玉林市按要求对各县(市、区)的方言进行采集,并以数字化方式保存下来,传承地方文化,留住耳畔唇间那缕最美的乡愁。
记录乡音传承文化
记者了解到,语保工程是由财政部立项、教育部和国家语委领导,自2015年起实施的一项语言文化类国家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语言资源保护项目。该项目是一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语言资源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为核心的,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推进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2016年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广西壮族自治区汉语方言调查项目获准立项,各市进行实地查看、摸底调查,选择有代表性的方言进行保护。“调查是为了摸清楚方言的分布、使用人数、流失情况、消失进度等。”玉林市教育局语工科科长宁忠智介绍,其实在开展语保工程前,就已经开始建设有声数据库,玉林市根据要求在几年前就开始采集玉林的方言,如玉林话、博白客家话、地佬话、陆川客家话和本地白话、兴业话,分阶段完成了采集工作,今年的任务是完成北流市、容县的方言采集。
宁忠智介绍,将通过纸笔记录、录音、摄像等方式,全面采集玉林方言的原始数据,对其进行科学整理、开发和展示,并将采录的数据以数字化方式存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中心和国家、省级档案馆永久保存,为当代和后代的语言研究者、爱好者及社会留下宝贵语言资料。
遴选发音人条件严格
遴选发音人,并不是会说当地方言就可以了,条件比较严格。“要选出发音标准的老年男女、青年男女发音人各一名,其中老年发音人年龄在55岁至65岁之间,青年发音人年龄在18岁至38岁之间。一家三代必须在当地工作、生活,配偶、外公外婆最好也是当地人。”宁忠智说,发音人一般是网上报名或者本地推荐,专家通过询问、聊天筛选。
采集方言时对录音和摄像的场地、设备要求也很高,很多地方都没有合格的录制场地,因此在确定发音人后,会组织到广西大学进行录制。录制的形式,分别给出一千个字和词语,发音人用方言说出来,用方言讲一个故事、唱歌,3个人自由对话等。
今年玉林市的调查任务是采集北流市、容县两种方言。5月下旬,自治区专家团队已到两地完成了两地方言发音人的遴选工作、田野调查。在6月初,还组织两地的老年男发音人到南宁参加培训。
住在北流城区的柯宇,便是北流方言的老年男发音人,6月12日,他刚刚从南宁参加培训回来。“培训内容是对音系的读音规律培训,还有录制的技术培训等。”他告诉记者,北流市实验中学的录音场地符合录制条件,因此,他们不用到广西大学录音、摄像,专家团近期将到北流市实验中学进行正式的录制。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韦藿珍通讯员韦肖波)7月20日下午,北流市人民法院举行集中发放执行标的款大会,对近期执行到位的5件案件集中发放执...
北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