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群峰 文/图
导读
博白县农民李异宏,坚持在村后深山捡拾干柴21年,直到头发花白,才还清当年向400名村人承诺的债务。他用21年的辛酸与苦难,完成了一个承诺,也完成了一次对自己的道德守护。当人们呼唤道德与诚信的时候,这个普通的农民,已俨然站在足以让我们仰视的山头——
一笔突然袭来的巨债
9月上旬的一个下午,在博白县顿谷镇旧门村芋地科屯的一角,斜射的阳光在一栋破旧的泥瓦房前留下一片金黄。58岁的农民李异宏坐在门口,缓慢地讲述他的故事。
他头发花白,身体精瘦,臂膀黝黑,穿一件严重褪色的蓝背心,身上的汗珠晶莹透亮。21年来,一种无处不在的压迫感如阴云般笼罩这个诚实憨厚的农民,让他喘不过气来。
在1989年春节前的那个隆冬,一笔突然袭来的巨额债务,改变了李异宏的人生轨迹。
这一年冬天,芒编收购商李异宏跟往年一样,早早就把村民手里的芒编收好。把货交给镇里的老板后,他就只等着结账过年。
不料临近春节的一天,老板叫人传话给他:“生意亏本,芒编钱没了。”
这让李异宏惊讶不已。当他次日上门追钱被10余条木棍打出来时,才不得不相信这个事实。由于没有签合同,缺乏证据的情况下,他就这样被“坑”了。
这笔钱的数目是28757元,它应该在春节前分给400名做芒编的村民。当天风声便在村民中传开:“李异宏拿不到钱,没钱还我们了。”
不等村民上门追债,李异宏就出现在村民的家门口。他带着脸上的伤,拍着壮实的胸脯挨家挨户地承诺:这钱一定还!
说起来似乎轻松。近3万元的债务,在万元户还是富翁的那个时代,可是一笔巨款。其实李异宏没有与村民们签合同,可以赖账,但他选择了守护自己的道德,这也意味着选择了一条布满荆棘的人生道路。
怎么还钱?在那个夜晚,李异宏陷入了痛苦的思索:没有做生意的成本,仅有的一点钱已还了债;土地稀少,他的0.7亩田只够口粮;亲戚们都很穷,几乎帮不上什么忙;外出打工没有门路,还有逃债的嫌疑……他蒙着被子哭了一晚。
这时,摆在他前面的路看起来只有一条——进山拾柴。村后的南山冲莽莽苍苍,有捡不完的废弃干木柴。当天下午,他提着一把磨得锃亮的柴刀,独自走向村后的大山深处。
一个人与一条路
村后有一条狭长的山间小道,在山坡上蜿蜒回旋,崎岖难行,通向深山。
在漫长的21年中,李异宏踩出了一条约5公里的小道。因为只能捡拾林中的废柴、干柴,拾柴地点就越来越远,路越来越长。
村民们早已放弃拾柴这项艰苦的劳作,山里也没有什么经济作物,这条路基本上就是李异宏一个人在走。
每天天微亮,李异宏就从他那张几块松木板拼成的床上爬起来,洗把脸,喝碗粥,带上几个红薯就去山里打柴。年轻时每天能走5个来回,挑回5担柴,而现在只能挑3担。他自叹:“老了”。
李异宏的左脚小腿上有一条长长的疤痕,那是锋利的柴刀在劈断一根枯木后再拾在脚上留下的。当时伤口很深,血流了一地。那个傍晚,当村民们看到满脚是血、一瘸一拐地挑着柴回来的李异宏,有人当场就哭了,说我这份钱不用还了。李异宏却还是那句话——“欠的钱,一定会还。”
因没钱医治,李异宏只是草草处理了伤口,以致伤口恶化。弟弟李异先看不过,硬把他送到医院救治,花去1200元药费,这让李异宏很是心疼。刚能下地走路,他又拿起柴刀上山拾柴了。
陡峭的山坡、林中的毒蛇时刻地对他形成致命的危险。可李异宏说,最大的威胁是饥饿。一点米粥、咸菜以及随身携带的几个红薯土豆无法应付繁重的体力活。他时常在山中饿得头晕眼花,四肢发软。
每次卖完柴,钱几乎都用于还债,于是伙食费就少得可怜。荤菜是奢侈品,基本饮食是青菜稀粥。有时实在感到手腿发软,他就到村里的屠夫处赊点猪肉补充营养。屠夫知其困境,也不催逼。长年来,他欠下千余元肉账,直到最近才还清。
命运多舛不改本色
李异宏出生在当地一个多子女的贫困家庭,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因父母身患疾病,早在十五六岁,他就用稚嫩的肩膀分担着父母支撑全家的重任。
拾柴、做木工、打短工……李异宏就这样在辛勤的劳作中度过了自己的青年时期。随着弟妹一个个长大成人,此时的李异宏已接近中年,还是孑然一身。
为改善困境,生性老实的李异宏尝试从商。因本地生产芒编,他打算从做中转商开始——先跟老板谈好价钱,再从村民手中将芒编收上来集中出售,从中赚取微薄的差价。
几年下来,李异宏存下了一笔小钱。正当他开始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并着手寻找媳妇的时候,奸商的失信将他推入债务的深渊。
生活不仅没有改善,还往后退进坑里。就在他万念俱灰之时,婚姻却突然来到。一天,他在隔壁镇上赶圩时看见一个寡妇带着两个幼童流落街头,神情凄惨。他心中一软,不顾自己债务缠身,掏出100元钱给他们吃饭。这名妇女深受感动,得知李异宏还是单身,也不嫌他家境贫寒、债务缠身,决定共同组建家庭。
这是怎样的一个家?推开一扇旧木门,两间瓦房里除了一些最基本的用具,基本空无一物。厨房里黑咕隆咚,几个锅碗瓢盆简单地放着;房间里一张简陋的木板床上,挂着2008年民政部门送来的蚊帐。
平时李异宏进山拾柴时,妻子杨德清就在家编织扫把和其他用具,二人共同艰难地对抗着债务,一晃就是20年。李异宏夫妇的艰辛和诚信深深地打动了附近村民。许多人多次表示免去其所欠债务,但被李异宏一次次拒绝——“账不还清,良心不安!”
不久前,李异宏的事迹被本地媒体报道后,在当地引起热烈讨论。博白县委书记温达勤登门看望他,给他送上慰问金和一些急需的生活用品。
贵港市港北区贵城镇炉匠刘添才老人从报刊得知李异宏拾柴还债之事后非常感动,坚持给他捐钱和一批生活用品。
在过去的21年中,过度的劳累压榨着李异宏的身体——他的体重从60公斤掉到40公斤,一个壮实的中年变成了一个精瘦的老头;长年的营养匮乏和饮食失调令他患上了慢性胃病,且经常容易头痛……
但令人欣慰的是,李异宏漫长的还债之路即将走到尽头,欠村民的芒编钱在不久前已经还清,只需还清欠下弟弟的1200元医药费,他就彻底解脱了。
尽管弟弟一再拒绝他还钱,但还是无法说服他。因为对李异宏来说,这不仅是1200元钱,而是他21年来的坚守——清白地做人。
新闻推荐
改革创新·繁荣文化——广西文化发展巡礼②本报记者罗劲松蓝海战略,由欧洲经济学家首先提出的这一经济理论,形象地将市场形容为红色、蓝色两个海洋。红海,代表竞争激烈的已知市场空间;蓝...
博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博白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