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团承载着年代记忆
提起那青村剧团,有一个人就不得不提,他就是那青村剧团的老团长刘昌宜。提起剧团的事,这位77岁的老人兴致很高,他将剧团的发展情况向记者娓娓道来。
刘昌宜告诉记者,那青村剧团创办于1976年,是在大队(村委会的前身)的支持下创办起来的,剧团以表演古装剧为主。当时,剧团共有演员30多名,算是一个大型的农村剧团。剧团不仅各种设施齐全,演员的表演水平也很专业。演员们都来自那青村各自然屯,农闲的时候,他们就在村里排练和演出,他们演出的经典剧目有《五虎平南》、《兰娘冤》等。剧团所到之处,演员们出神入化的表演,会让现场观众如痴如醉。所以,在那个年代,看剧团的演出,成为了村民们最大的娱乐,村民对演员的崇拜不亚于现在的影视明星。因为演出水平高,剧团常常被外村以及附近乡镇邀请去演出。“那时候,我们几乎巡演了博白所有的乡镇,甚至广东廉江的部分乡镇我们也去演出过,我们每到一处都享受较高规格接待。”刘昌宜自豪地说。刘昌宜的说法一点也不夸张,剧团里几位男演员的妻子是剧团“忠实粉丝”,这些家属都是演员们巡演时“带回来的”。说起剧团,那青村上了年纪的村民都记忆犹新,剧团承载了他们的青春记忆。
令人遗憾的是,1984年,随着剧团的女演员纷纷外嫁,人才衔接不上,再加上方方面面的原因,那青村剧团随之解散。
30年后剧团迎来“重生”
刘昌宜说,当初剧团的解散对他来说是一种痛,他非常不舍,恢复剧团一直是他心底最大的愿望。如今,剧团解散30年后重建,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
那青村党支部书记刘观普告诉记者,改革开放30多年来,那青村村民依靠勤劳的双手走上了致富路,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因此有了精神文化方面需求,那青村支部和村委也把优化群众的居住环境,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当成头等大事。2014年年初,那青村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被提上日程,并得到广大村民的支持。在尚未得到国家拨款的情况下,那青村斗统屯的村民踊跃捐款,捐款最多的高达5万元,最少的也有2000元,一下子就筹集到12万元。在建设用地上,虽然涉及3个队的土地问题,却没有遇到任何阻力,都非常自觉地让出土地,一些村民还主动投工投劳,参加到工程建设中来。如此群策群力,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公共服务中心就顺利落成了,从此村里有了文化娱乐室、广场、舞台、一个篮球场和两个排球场。硬件设施完善了,村里开始谋划通过这个平台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重新组建村剧团可谓众望所归。
老剧团焕发新活力
村剧团的重新组建凝聚了那青村干部群众的心血。刘观普告诉记者,由于村里没有公共收入,剧团的设备和道具都是村干部以及外出工作和经商的村民筹钱购买,其中村干部垫资4万元,一位外出工作的村民捐资5000元。在排练过程中,音响出了问题,一位外出经商的村民捐资3000元重新购置。
剧团的成员以30年前的老剧团成员为班底,新增加了4名新演员。重组剧团的消息传开后,老演员们热烈响应,他们不计回报以饱满的热情加入到剧团各项工作中:77岁高龄的老团长刘昌宜自告奋勇担任剧团的顾问,指导剧团的排练和演出;老剧团的男一号、扮演小生的刘观光放下自己的生意,从外地赶回来,挑起团长的重担;老演员刘美琴,目前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尽管事务繁忙,她依然积极参与到剧团演出;演员陈四妹住得离村公共服务中心较远,但是剧团有排练和演出任务,无论刮风下雨她从不缺席……
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精心筹备,那青村剧团在2015年春节前正式成立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排练,曾经留给村民美好记忆的《五虎平南》等经典剧目又重新出现在眼前。刘昌宜告诉记者,现在剧团成员经常利用晚上的时间进行排练,他们的剧本一共有11个,等排练成熟后,除了满足村民的需要外,外地的群众如果发出邀请,他们也会赴演。
那青村支书刘观普说,时代已经发展变化,剧团也会适应新形势,他们非常期待专业的指导,让剧团更好地满足群众的需要。
新闻推荐
“博白县东平镇有一片古荔枝林,有上百棵,都是上百年的老树。”记者从市园林局的相关资料了解到,觉得很好奇,于是驱车去寻找。记者一路依靠卫星导航...
博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博白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