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俊宏做示范,我们只管跟着干”,横山县响水镇驼燕沟村的村民们争先恐后的告诉记者,“这些年多亏了乔俊宏,是他帮助村民们种植水稻,带领大家致富,现在啊,年纯收入过万不是个啥大问题。”
作为一名党员,乔俊宏时刻谨记自己的责任,在承包大面积稻田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让农田“长出”了科技“芯”,年产优质稻谷5000吨,提高土地利用率15%。年创收5000多万元,纯利润高达800万元。同时,他还帮助周边乡镇1500多户农户从事水稻生产,带领乡亲们挖断“穷根子”,过上了好日子。
1988年刚刚高中毕业的乔俊宏,正赶上了无定河两岸大面积围河造田。回到村里后,他帮助家里人翻地、插秧、收割,那个时候稻田里的所有农活都要靠人工完成。“虽然辛苦,但收获带给自己的喜悦抵消了所有的苦和累。”乔俊宏说。
正是因为这段经历,让乔俊宏对水稻种
植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深知种植过程的艰辛之后,他开始萌生了要为自己的家乡实现现代农业生产的念头。
2004年,乔俊宏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村里的500亩撂荒稻田,开始尝试水稻规模种植。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由于村民们存有诸多疑虑,为了取得大家的信任,乔俊宏一次又一次的上门走访,和村民们促膝长谈,耐心的告诉大家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好让大家放心。
在随后的日子里,乔俊宏白天干活,夜里守地,凡事亲力亲为。村里人看着他如此拼命的态度,心里那根紧绷的弦也就松动了,原先不愿流转土地给他的村民,在大家伙的劝说下,竟一个个主动跑来找他,有的村民还给他打起了下手,帮上了大忙。截至目前,乔俊宏共流转响水、波罗、白界三个乡镇约11000亩撂荒土地。
有了土地,乔俊宏的心里也就踏实了,真正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干事创业。他大胆创新,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开展技术试验示范,他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水稻机械设备70多台(套),填补了沙地水稻机械插秧的空白,较人工插秧效率提高100多倍。为解决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还聘请了几位资深专家,组建了技术研发团队,排除了许多生产环节的技术难题。
短短几年间,乔俊宏通过应用工厂化育秧、选用优质高产品种,实行配方施肥等技术使单产较传统种法亩产提高130多公斤。在开展各种试验示范的同时,自己积极争取承担国家、省、市各类农业科技项目8项,均已通过验收或结题。他主持的《无定河湿地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课题,通过了专家评审验收,获得了榆林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同时他还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型专利3项、外观型专利4项,为陕北地区恢复和发展水稻生产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乔俊宏不仅是创业的“排头兵”,还是帮助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作为水稻种植的土专家,面对前来考察学习的人,他不厌其烦的为大家讲解生产技术的应用知识和生产设备的使用方法,甚至免费为大家培养秧苗。不仅如此,乔俊宏还深入到对方的田间地头,指导他们进行土地平整,秧苗栽培,在他们设备短缺的时候,乔俊宏还竭尽所能为他们提供了方便。
此外,乔俊宏创建的宏驼集团被省委、省政府认定为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已建成10000亩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年产优质稻谷5000吨,提高土地利用率15%,年增加种植效益50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130亩的产业配套设施基地,包括水稻工厂化育秧基地,养猪场,有机肥厂,生产设备库,稻谷储存库,精米加工厂,副产品综合利用厂,年出品大米3500吨,提炼米糠油100吨,出栏肉牛500头,生产有机肥10000吨,可满足15000亩水稻栽培的育秧需求。
艰苦的奋斗和出色的成绩也给乔俊宏带来了诸多荣誉,他先后获得全国种粮大户、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榆林市优秀民营企业家、陕西省劳动模范、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和陕西省高级职业农民等称号。
辛勤耕耘,才有累累硕果。在乔俊宏的带领下,当地的百姓也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现在的无定河两岸已成了丰硕的粮仓,再现了塞上江南的美丽景象,而这一切,都要感谢党员乔俊宏,更要感谢党。
任琴英张少华
新闻推荐
“小支部”成就“大作为” ——横山县狠抓党建促发展系列报道之六
昔日“撂荒地”如今变成农家乐夕阳下的黑峁墩村,美景如画黑峁墩村移民搬迁项目现场墙上挂满了近年来黑峁墩村获得的各项荣誉奖牌在横山县白界乡黑峁墩村,“水韵江南”的乡村美景随处可见,只见烈日下...
横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横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