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每个孩子的家庭特殊,但杨增叶一直教他们要笑对生活
“种地人都知道,有犁地的,就要有点豆豆的。这些孩子就是豆豆,我是点豆豆的人。只要还有一个孩子,我都会坚持。看着娃娃们能出息,我心里畅快。”这是嫁到横山县南塔办事处高圪垯村的杨增叶常常说起的一句话,从1996年站在村小的三尺讲台起,这个点了20年“豆豆”的“外来媳妇”一直在坚守。
独自一人十年教学育人
杨增叶是个不善言谈的人,在生人面前说话会用手捂住脸。但站在讲台上,杨增叶就变了一个人,会讲、会画、会唱还会跳。
1996年,有着高中学历的杨增叶作为一名民办教师进入高圪垯村小学。彼时,学校有4名教师,150多名学生,6个年级。2005年撤点并校,学校面临关闭,在部分学生家长的请求下,杨增叶独自一人开始10年的教学,十年间,杨增叶和她的学生在每次县乡统考中都是名列前茅。
“最少时有5个孩子,现在有9个孩子。”杨增叶说,9个孩子当中,有单亲、孤儿、父母病残以及留守儿童。
旧教室早已成为危房,如今的高圪垯村小是村委会翻新旧址腾出的一间平房,9个孩子五个年级在一起上课。教室里的课桌、教学用品都是爱心人士所捐赠。
10月22日上午,杨增叶正在给五年级的两个孩子上课,其余的学生都在安静地写着作业。并不大的黑板被分成几个区域,上面写有算术题、拼音、成语等。讲桌上,一摞摞学生的各科作业本以及杨增叶的备课材料放置得整整齐齐,为了更好的照看这些孩子,杨增叶批改作业、备课都在这间教室里。
在杨增叶简陋的办公室里,厚厚的一摞英语磁带十分醒目,“应该给孩子们教一些英语基础知识,不至于让英语成为他们以后学业道路上的阻碍。”为了学好英语,杨增叶不记得有多少个夜晚没有合眼。
孩子们每天早上8时30分到校,下午3点放学。每天的早饭和午饭都在学校吃,杨增叶是他们的厨师,而大部分食材也是杨增叶从家里带来的。除了教学,照看孩子们吃饭、午休甚至上厕所是杨增叶每天必做的事情,村子里的老人说她就是这几个孩子的母亲,而孩子们也认她这个“母亲”。
为学生放弃照顾家人
高圪垯村地理位置偏僻,离最近的镇子也有15公里,原本800多人的村庄,现在只有约200人居住,多为老弱病残。杨增叶丈夫长年不在家,两个儿子在外工作,家里的20多亩地和几只羊全靠她一人打理。
2005年的一个大雪天,杨增叶步行去乡政府送学籍资料,路上摔断了胳膊。“打着石膏也不能误一节课,每天偷偷在被窝里哭,还不能让孩子们听到。”杨增叶回忆,“我患有腰椎间盘突出,腰腿疼的时候,一步都挪不动。没想过放弃是假的,但每到开学,家长就会上门催问什么时候开学,如果我不教,这些孩子怎么办。我在学校里虽然收入不高,但娃娃们知道我心情畅快。”
杨增叶原来一年有5000元的教学补助,现在村上每个月都会给她900元的工资,还有一些低保等补助。
对于杨增叶的坚守,家人并不理解,甚至对她有怨恨。“可能我出去当服务员一个月都能有一千多收入,这里条件差,我走了谁还愿意来。我只能对不起我的孩子们了。等什么时候村里这几个苦命娃娃长大了,我也就能歇下了。”谈及家人杨增叶红了眼睛。
杨增叶50岁了,头发已经半白,腰板也不似当年挺拔,两只关节粗大的手上满是裂口。但那张满是笑容的脸却愈发温暖起来。“我常跟孩子们说,生活虽然苦,但只要努力学习,总会有甜的一天,要学会感恩,学会笑对生活。”
文/图本报记者刘美杨超
新闻推荐
表彰会现场。本报讯(张新春记者张玲)11月6日,在第十六个记者节即将到来之际,榆林市横山县广大新闻工作者欢聚一堂以座谈的形式提前庆祝自己的节日。会议表彰奖励了一年来能够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
横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横山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