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鲁明志)仲春榆林,寒风依旧凛冽,但无定河两岸已有大型农机在多年撂荒的水地上作业。两年来,榆林市通过利用政策带动农民,大力新建产业化、集约化、机械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园区,全力打造陕西第二大粮仓成效斐然。横山县通过土地流转使撂荒地“复活”,目前全县签订土地流转合同124份,通过政府规范有序流转土地7.6万亩,其中流转无定河沿岸撂荒稻田5.4万亩,已种植水稻4万多亩,并且涌现出全国种粮大户乔俊宏、何玉招等人。
在建设大粮仓的同时,榆林市克服能源经济下行的压力,积极打造高端能源化工基地。
日前,记者在靖边采访,东起该县高家沟、西至宁条梁,一个个迎风转动的“大风车”形成了一条近百公里的大型风力带,利用大自然的能量、清洁低碳,每天可为国家电网输送153万度电力。还有一排排太阳能晶硅板,将充足的光照高效转化后,变成丰富的电力资源。靖边县杨桥畔镇成立了陕西省第一个光伏产业园区,先后引进国电、华电、陕光伏、华能等9家光伏企业落地建设光伏项目,一大批高端能化企业落地榆林。
这一系列变化,都是榆林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一中心两基地”,深入推进“三个转化”“三个围绕”战略,全力实现历史性突破带来的。在“十二五”期间,榆林由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加快,发展理念不断优化。R&D经费投入达到5亿元,是“十一五”末的5倍;非煤产业快速发展,百万千瓦风电基地提前建成,金属镁、羊毛防寒服产量分别占到全国的45.3%和80%,旅游收入增长了240%。特别是“用煤先取油”的理念,构建了高转化、大循环、低成本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榆林版煤制油”、100万吨煤间接液化、世界首套万吨级甲醇制芳烃、全球首个煤油混炼以及粉煤干馏工业化试验等一大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装置成功运行,能源化工基地核心竞争力居国内领先地位。
榆林“十二五”时期的经济总量、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分别达到9.8%、7.5%、18.4%、10.8%,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7倍、1.4倍、2.1倍、1.67倍。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4%和11.3%,超过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民生水平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丰”,成为全国马铃薯生产第三大市、全国非牧区第一养羊大市和全国山羊绒产量第一大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发展基础夯实巩固。航空旅客吞吐量近150万,全面融入全国铁路客运网,形成以太中银、包西、神朔等干线铁路为主动脉的铁路运输网络。高速公路突破1000公里,居全省第一。现代化输配电网络加快完善,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取得突破。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加快城市“一卡通”、“无线城市”、“数字社区”和“智慧榆林”建设。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通过实施了“三年植绿大行动”,新增造林面积306.68万亩,建成绿色长廊1600多公里;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153平方公里;北部6县区纳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人民群众喝到了更干净的水、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年,榆林将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全力打造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通过加大对煤炭、石油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率,推广既安全又环保的绿色生产方式,提高产业效率。强力推进“三区一高地”,即新兴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先行区、陕甘宁革命老区统筹城乡试验区、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中国内陆开放开发战略新高地。到“十三五”末,榆林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力争达到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9.2%。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董渺)日前,横山县南塔办事处高圪垯村村支部书记封三旺将县民政部门给该村下拨的1万元洪涝灾害救助款,挪用于维修因灾损毁的本村道路。就在研究处理此事期间,县纪委收到了省上印发的《陕西...
横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横山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