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雄 通讯员 刘河
靖边县龙洲镇有一座山叫齐山,山上住着一个人叫“齐人”。这个“齐人”15年如一日,一个人战胜一座山,将这座曾经人烟绝迹20多年的荒山披上了绿装。有人曾出1000万元购买他种植的树,但他没有卖。
“齐人”齐军祥住在一处废弃的旧土窑里,是方圆3.5平方公里唯一的居民。他居住的院子里养着200多只膘肥体壮的羊子。15年来,陪伴齐军祥的只有鸡牛羊等动物。
走进窑洞,一盘土炕,一个旧木箱,一床洗得发白的被子,一个老炕桌上放着一瓶二锅头酒、一个破茶缸和几袋方便面,土锅台上放着一只旧水壶……一位拥有5000余亩林地,五万多株树,树林价值上千万元的“富翁”,竟然过着这样的生活?
不求别的,只盼齐山变成绿色的海洋
“过去老祖宗一直在齐山住。但这地方太偏僻,土地又贫瘠,没水没柴火,一直留不住人。十八九岁的时候,我跟着四五十个老家人一起离开了齐山,之后齐山便再没有人居住了,直到我2000年的时候因病从教师岗位退休回来,齐山才算重新住上了人。”谈起自己的老家齐山,齐军祥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
“我这下半辈子,就围着这山头头转,多植树,植好树,不求别的,只盼齐山的沟沟洼洼能变成绿色的海洋。”这是齐军祥离休后的人生追求。
经过15年的根植,齐军祥在这方圆5000余亩的土地上栽植了超过30万株树木,修建了长达60多公里,可以让车辆直接开上山顶的土路,打了14座淤地坝以及一口深达三百多米的水井,用自己的双手完成了一个人战胜一座荒山的奇迹。
“不被理解,独居齐山战胜一座座荒山”
2000年,当齐军祥把自己思虑已久的想法说给家人时,没想到遭到了家人强烈的反对。老伴对此十分担忧:“你身体不好,回去没人照顾;再说植树造林需要大量钱,家里孩子现在还没成就完,你去哪里找那么多钱?”齐军祥的儿女也以种种理由反对他回农村老家。但是,亲人们最终还是没拗过一心要改变家乡生态环境、意志坚定的齐军祥。
“好好的一个人,放下城里舒服日子不好好过,回去干什么,那里的生态环境祖祖辈辈都没有办法改善,他一个人怎么能改变!”周围村子里的乡亲邻里们也都说他是个“楞人”。
2001年春天,齐军祥在只长着几棵稀疏柳树和杨树的齐山亲手栽下了第一棵樟子松。此后,靠着人拉驴驮,挖坑栽苗,浇水修枝,齐军祥克服了身体的不适,战胜了春天的干旱与大风沙,一趟趟走在崎岖的山道上,硬是将1000多棵樟子松和柏树苗整齐地栽在齐山的山头上。然而,由于栽树的经验不足,1000多棵树苗不到一个月竟然死了大半。看着慢慢枯黄的树苗,齐军祥的心中滴血了。但同样,为数不多的长势喜人的活树苗,让齐军祥看到了绿的希冀。
在修路和打坝的过程中,齐军祥除了自己出钱雇用机械和工人之外,每天天不亮时就起床,带上干粮和水,在轰隆隆的工地上一站就是十五六个小时。让他难以接受的是,部分路段的村民不理解他的做法,不允许占用自己的一点地,不让在自己的地上挖一锹土。为了说服这些村民,他想了好多办法,和他们讲利弊,找村委会协调……
没有水,栽上的树苗无法成活,齐军祥就赶着驴子到远处驮水,后来买了一辆三轮车拉水,直到去年自己花费二十几万元才打了一口400米的深井,不仅能用来灌溉,还能接济周围老乡吃水用水。山上没有路,齐军祥便开始修路,自己动手铲,雇人用挖土机推,年复一年,修出了一条直通山顶的长达60余公里的土路,山下的苗子直接就能运到山上。
植树、修路、打坝,两年时间里,齐军祥就将家里的积蓄全部花光,还欠了不少外债。齐军祥又琢磨开了,从外地买树苗,价钱高,成活率还不高,不如自己育树苗,既保证了自己栽树的树源,又提高了成活率,降低植树成本。说干就干,他在自家平坦的耕地上育上了各种松树和柏树树苗。
从起初的不理解,到大力支持和帮助,有时齐军祥资金周转不开向周围村民们借,村民也都会慷慨解囊帮助他。一位邻村村民说:“现在齐山绿了,水清了,路平了,沟沟洼洼都绿起来了,看到这样的变化真是要感谢齐军祥,这些年,他没少费心思,也受了不少苦和累”。
如今,齐军祥种植的30多万株松树、柏树、柳树、杏树、枣树,4000余亩树林,3.5平方公里的山峁和齐军祥一样坚守在齐山上,见证着一个平凡朴实离休教师淳朴而高尚的梦想。齐军祥的事迹在当地广泛流传,很多人被齐军祥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齐军祥也先后被授予“靖边县劳动模范”、“榆林市第五届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和“2014年度感动榆林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新闻推荐
12月1日,以全国十佳美德少年、全国优秀少先队员、全国孝心少年、榆林市道德模范段红艳为原型的孝老爱亲公益电影《小棉袄》在拍摄地靖边县首映。图为段红艳的饰演者与段红艳(右)合唱《小棉袄》主...
靖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靖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