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篇
高治海:靠得住的村支书
本报记者 葛蕃
高治海1986年复员回乡至今,从一个20岁出头的毛头小伙变成一个有担当、有能耐的汉子,成为艾好峁乡永新村1700多人心中靠得住的村支书。
对于农民来说,“给钱给物,总不如选个好支书”划算。有本事又厚道的老党员高治海于2005年走马上任,成为该村众望所归的“当家人”。上任伊始,他和村支部其他两名成员,分头走访村里的老党员、困难户,共同探讨兴村之路、富村之策。
刚刚上任就赶上几十年一遇的大旱,全村人都是靠雨水生活,为吃水还闹出不少纠纷。高治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毅然决定上县里跑项目。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的饮水工程项目让全村人吃上自来水。永新村成为全乡第一个吃上自来水的村,村民们无不称赞,周边群众对他也是刮目相看。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行路难问题,村里规划了村级道路,要占用农户的地。在高治海的带领下,村干部上门做工作,终于在2007年顺利完成31公里村级道路、拓宽村组道路7公里,村民有了自己的第一条生产道路。接下来,高治海又领着村干部上横山、下榆林跑项目,新建沼气池10个、改厕12个,并改建改修危房户13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高治海立足本村实际,确定“外出内调”的思路,即外出打工,村两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青壮年外出务工。永新村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300余人,年创收90余万元,他用家里的钱为村里购置1套耕地机,减轻村民的劳动强度。乡亲们说,我们村有一个靠得住的村支书。
为尽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高治海大力推广经济作物,发展畜牧养殖业,引进优良种羊17只,新修圈舍28个。经多方联系,他又与县农业部门签订地膜玉米种植合同。2005年以来,每年种植地膜玉米250亩、地膜洋芋300亩,由于种植技术科技含量高,农民收入又增加了不少。鼓励村民大力发展养羊业,为增收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渠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晓丽通讯员李军报道近日,市供电局挑选11名作风过硬、技术精湛、施工经验丰富的职工,组成带电跨越施工队,负责供电局110千伏线路带电作业、检修、抢修工作。这是榆林市首次电力职工带电施...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