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既是苦事、累事,也是雅事、趣事。陆放翁诗云:“人能不食十二日,惟书安可一日无?”诚然,尽管不见得人人嗜书如是,可谁也无可否认,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之一便是有书读与读书。
读书,是人类远离蛮昧的末班车。一旦漏乘,便往往注定只能在思想的荒原大漠踽踽徘徊。读书,是造就高素质人口的“保值工程”。读书,是人类一项永久性专利。只要卷帙在握,便可尽享其中情味,并终生得益。然而,不幸的是,生活中却并非人人都能读书,处处都能读书。至少,贫难读书。
应当理解,倘若连维持生存的最起码物质条件都不具备,又怎能苛求饥肠辘辘之人去读什么书呢?可是,古往今来,贫家偏偏出书痴。想那孔老夫子的“首席”弟子颜渊,“一箪食,一瓢饮”,身居陋巷而“不改其乐”。有一个连续多年的高考状元县,地处大西北穷甲一方的甘肃会宁。那里谁家一贫如洗一般无人笑话(因大家都彼此彼此),但要是不让孩子读书,那便绝对会被左邻右舍瞧之不起。据说,那里上了年纪的人还有好多没见过火车,可是,他们却都无一例外地见过博士!
其次,富难读书。正如清代学者袁枚在《黄生借书说》里所言,“富贵家之书”虽“汗牛塞屋”,然“富贵家读书者有几?”,有段名为“连升三级”的单口相声,里面有个人称“狗少”的纨绔子弟,便是一个富而不读的典型标本。
想当初满人入关,何其八面威风,然而,300年后其子孙读书者有几?想爱新觉罗氏对关内最大的“功绩”,莫过于为后人的词汇里徒添了一个“八旗子弟”这个让人思而生厌的败家子代称而已。对于后辈而言,富而不读,仕而不读,似乎已经成为人类不幸的必然。
但是,出于富贵而嗜读者也依然比比皆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南朝梁代那个昭明太子萧统,此人生性怪癖,竟然不爱龙袍爱书卷。几十年如一日,孤影清灯,呕心沥血,不惜以双目失明和早逝的巨大代价,留给后人一部颇有研究参考价值的文学资料《昭明文选》。自然,更有历代浩若繁星的社会精英,他们多出朱门而自幼苦读,修齐治平,彪炳史册。
由是观之,读与不读,既不在贫,亦不在富;不在天时,不在地利。而全在乎人,全在乎自己。
[注释] “人能不食”句:见陆游《剑南诗稿·病足昼卧》。会宁县一事:见1995年第18期《辽宁青年》杂志等。
中共榆林市委组织部
中共榆林市委宣传部
市“周周读书 人人培训”
活动指导小组办公室
榆林日报社
高山云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马蕊报道11月24日,市政协秘书长张万英带领市政协部分政协委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对市交通局办理二届五次会议以来有关公交车、出租车的提案和社情民意提案情况进行督办。今年,市交通局共收到...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