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投入5.5亿元扶持资金
本报通讯员韩智伟报道 去年8月以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榆林市工业生产造成较大冲击。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委、市政府按照“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要求,加大财政的倾斜扶持,拉动工业经济的发展。据统计,从去年8月以来至今年年底,全市共安排各项扶持资金5.5085亿元,约占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0%,其中市本级5.1308亿元,县区配套3777万元。
为充分发挥扶持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市上成立全市经济预测分析和政府干预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出台《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管理实施意见》和相关政策,明确规定了扶持资金的补贴对象和相关补贴标准、操作办法,做到专款专用、及时拨付,确保救市资金起到应有的效果。针对工业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强化了以下六方面的扶持:
一是扶持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建立政府、银行、企业联席会议制度,主动协调各商业银行,深入企业进行点对点对接,帮助企业解决贷款问题。积极搭建融资平台,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担保公司、中小企业贷款公司,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市上暂缓征收国有企业资本收益1亿元,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
二是扶持载能企业的发展。为保住电石、铁合金、金属镁这些地方传统特色产业,从去年12月至今年3月15日,给载能企业用电在现行电价的基础上,每度优惠下浮8分钱;从今年3月16日至年底,给载能企业生产用电每度7分钱的奖励。全市共安排载能企业用电补贴1.2967亿元,使大部分载能企业恢复生产、保本微利运行。
三是扶持发电企业的运行。去年后半年,市上实行电煤限价、煤矿与电厂结对等办法,保证电厂的发电用煤。奥运会期间,市上共安排火电企业发电补贴4787万元,对地方电网内的21户发电企业,给予每度3分钱、期限3个月的发电补贴,确保了奥运期间的电力供应。
四是扶持企业的正常生产。为鼓励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市上共投入6131万元,对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和大宗工业产品储备进行贴息,对工业产品促销进行奖励,提高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
五是扶持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共安排2.12亿元专项发展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能化产业、资源勘探、盐田开发、加工制造等产业的发展,增强了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
六是扶持企业技术改造。围绕中省出台的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行企业技改补贴制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型产业。有关县区还根据县域工作实际,对部分企业进行返税、让利、补贴,极大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市上扶持资金和调控政策带动下,全市经济呈现一季度触底、二季度回升、后半年向好的发展趋势。今年1至9月份,全市共完成GDP698.15亿元,增速由一季度的6.2%,提升至上半年的10.1%,前三季度进一步回升至11%。1至11月,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232亿元,增速由上半年的-1.3%回升至前11个月的5.3%;实现工业增加值715.3亿元,增速由上半年的7.8%回升至前11个月的10.2%;主要工业产品,煤炭、原油、天然气、精甲醇、兰炭、发电量等产品产量均大幅增长。工业经济正逐步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显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应对金融危机影响 促进工业持续增长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王丹报道2009年12月31日,记者从市委组织部了解到,从2010年1月1日起,榆林市实行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考核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规定,组织人事部门对县级干部进行年度考核、任用考察、评优、晋级...
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