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弘
引 子——
两千三百多年前,秦国人李冰在四川修建了都江堰,“天府之国”由此开始。从此,秦国强大军队的军粮有了保障。
两千两百多年前,秦国将计就计,利用一个妄图消耗秦国国力名叫郑国的韩国人,在陕西修建了郑国渠,关中地区成为秦国军队的大粮仓。
两千两百多年前,一个叫屠睢的秦帝国将军被越人杀死了,他率领的50万大军粮食即将枯竭。饥饿不仅在蚕食秦军的战斗意志,也在摧毁帝国征服南方的野心。
有粮,竟然还能让军队挨饿?咸阳都城中的一个中年人用手中的马鞭指着地图说,这里,这里,应该有一条河,有了这条河,我50万大军不日即可攻克岭南,天下一统!
于是,在一个叫越城峤(或称始安峤,又名临源岭)的地方,一条人工河道建成了,后来,由粗变精,由一而二,成为灵渠。
这个中年人自称始皇帝。
这条渠,最主要的功能,是沟通湘江与珠江水系,使秦帝国的军粮能源源不断补充到南征大军阵中。
没有都江堰和郑国渠,就没有强大的秦帝国军队,可是,没有灵渠,即便有了强大的军队,也没有统一的秦帝国。
在秦帝国,男人只有两件事是最重要的,一是作战,一是耕作。一个叫禄的秦帝国官员来到兴安的原因很简单,为了打胜仗,他必须尽快修好一条运河。修造这条运河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给秦军送粮。
他只花了两年多时间就完成了这项工作。
然后,灵渠就给兴安带来了两千多年的话题。
传说与文明的流传
1
自秦以降,想从中原进入岭南,最便捷的道路还是水路,就是湘江-灵渠-漓江-西江。距现在的兴安县城约6公里处的塘市,古称唐家司。朝廷在此设有专管货物集散的官员,每天光是挑夫就以上千计。因为灵渠过兴安县城一段桥多,大船没法通行,于是改为狭长的小船分装,还有相当部分通过人力挑到如今溶江镇的盐铺,再装上大船,远销到广州一带。
吟着《永州八记》的柳宗元被贬往柳州担任刺史时,也是乘船沿灵渠南下,留下“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的文字。
若干年前,见过一本当地编印的民间传说小册子,文字浅显,把灵渠两岸很多沾边不沾边的桥啊石啊山啊和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在灵渠留下墨宝的、老百姓口耳相传的名人、文人、聪明人组合在一起,创造了很多优美的故事。这些优美的故事,从鲁草塘旁的仙人掌、分水塘的龙王庙、美潭到传说从四川飞来的飞来石、相助建灵渠最险河堤的千年乌龟石、三将军墓、与京城相隔万里的万里桥,再到马援将军惊马的马嘶桥、传说是赵州桥的建设者怀丙和尚修的接龙桥,一直到牯牛陡、飞雪不过的古严关、上马石、黄巢大营、十八窖金银财宝……对生长在灵渠岸边的我来说,简直就是一个个旅游指南。
若干年后,我似乎明白,这些传说,其实就是文明的流传。
这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传说。灵渠旁有个地方叫石马坪,有句俗语“石马坪千个堆,鹞子坪千个坑”,传说的是石马坪有抗辽女将杨八姐的墓。有人贪心,亲见杨八姐下葬,于是插一根放牛鞭做记号,结果,等他晚上再看,石马坪全是坟堆,坟堆上都有放牛鞭。更奇的是,与石马坪相隔不太远的古严关鹞子坪,也一夜间出现上千个坑。这个传说不值得推敲。如果辽国人已经打到兴安,恐怕中原大地应该尽属番邦了。但石马坪所在之地,确实就有大量的秦汉古墓存在。
不仅石马坪,在灵渠附近有界首镇毛屋拉汉墓群、湘漓镇大鱼塘汉墓群、石山尾汉墓群和界首镇郊南北朝墓葬群等大量古墓葬。
石马坪往南不远,就是秦城遗址。据一些专家考证,在马家渡至大营村东北3里外的“城墙埂子”,长达2千米,且有城壕1.5千米;通济与太和堡之间的两道土城,周围3.5千米。这两处城池遗址,现已淹没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埂子上长满了野草,夏天走过,野草乱摇,如蛇窜行。
迄今为止,桂林市及其他县还鲜有汉代以前墓葬发现。这充分说明兴安建城的历史早于桂林建城的历史。在考察时还发现,这些墓葬大多集中在居住城遗址以北的地方。这一现象是否表达了这些先民们都是由北方迁徙而来,死后灵魂要北归的意愿?如古零陵城内的居民,死后集中葬在该城北面的毛家庄、合家、双藻田和野鸡冲一带。溶江越城内的居民,死后集中葬在该城北面的石马坪一带。而居住在城台岭灵渠岸边的居民,死后大都葬在偏北方向湘漓镇的大鱼塘、白塘等地。
在溶江廖家村,一位廖大爷告诉我:村后面那个黄茅坝,就是黄巢从广州出发打中原驻兵的地方,后来,黄巢兵败,还回来当和尚,死了就埋在这里。
灵渠,短短37千米的运河,这个区域内地理与人文激荡出了怎样一种地域特色的文明呢?
与大秦跨越时空的心有灵犀
2
一直以来,兴安有一种好酒,名叫“秦堤三花”。“桨脚挥波易,蓬窗买酒便。”玉林人苏宗经描述的灵渠生活中,这客人买的酒,也许就是这秦堤三花吧。
在秦堤之上、鸟鸣山对岸,就是著名的飞来石。每次在飞来石旁轻松散步的时候,总想把这块石头上刻下的文字好好认一认。怎么说呢,字是基本上都认识,可就是不太了解其中的意思。比如,有两个字:虬如。
兴安和秦帝国都城咸阳,相距何止千里,就因为有了灵渠,很多人都把这两个看起来明显不相称的地名联系起来。
秦始皇地下有知,应该会笑出声来。
以秦帝国的建设和扩张的速度,不论那个在历史上修还是没修目前没有定论的阿房宫,也不论那震惊世界的兵马俑,甚至不用比画尽人皆知的万里长城,就说交通。
在陕西南部,秦岭把秦帝国的心脏地区和四川盆地分隔开来,在今天陕西通往四川的国道两侧,岩石上那些规则的小洞十分醒目。两千多年前,这些洞里插着圆木或石条,上边凌空铺着木板,这就是著名的秦栈道。同时,秦帝国还在全国修建了宽度一致的“直道”——也就是“车同轨”的基础:古代高速公路。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描述“直道通衢,堑山堙谷”。灵渠,正是秦帝国交通布局中重要的一环。
灵渠两岸的人们,似乎已经把这种对秦帝国的敬仰化成了一种图腾:现在,在兴安县城进城的地方,最醒目的就是那站在高高的柱子上向你招手的始皇帝。
看起来,这种对秦帝国的敬仰,并不仅是这里居民的标志,也是在此停留的人们的一种烙印。
飞来石正是这一标志的体现。
从记事起,大人们都会给我们说,禄修渠至这个地方,白天修好堤坝,猪婆精夜晚就把它拱倒,为此,三位带头修渠的工匠被杀掉两个。后来,天神从四川峨嵋山飞来这块青石,将猪婆精压在石下,堤坝才修成功。“飞来石成为人们真诚动天地、正气压邪恶的象征。”千百年来,本地人,外地人,只要来到这里,知道这些故事的人,都会来这里“拜石”。县城里的父母,遇上家有小孩夜哭或者有什么心愿,会来贴红纸、烧香,隆重的要杀鸡淋血。
自古以来,“秦堤拜石”就是兴安八景之一。
郭沫若应该被称为始皇帝的知音的。他在《满江红·灵渠》一词中说到,“说猪龙,其实即祖龙。能开创!”
这还不算,郭沫若老先生有七律一首:“秦皇毕竟是雄才,北筑长城南岭开。铧嘴劈湘分半壁,灵渠通粤上三台。江山一统泯畛域,工匠三人叠主裁。传说猪龙深作孽,英雄伟业费疑猜。”郭老先生其实对这位“猪龙”是很纠结的,至于此话是否由衷,兴安人才不会管呢,只会认为他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
现在,漫游灵渠南北二渠,有一个地方是比较特殊的,那就是树立着郭沫若手书石碑的鲤鱼洲(灵渠南渠中一个小小沙洲):洲上有大树,连通岸与洲的是从文庙泮池上拆来的状元桥。就是那块看起来已经修补过的石碑,也是在荒唐年代里由兴安的文化人舍命保留下来的。
飞来石,以及飞来石上所附着的精神,也许才是灵渠流域文化圈的核心,它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以至能让流域外的人也迅速融入其中。
秦帝国都城、现在的西安,我已经去过多次。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里,我久久驻足在铜车马、弩机前:秦人一系列重大的军事工程、覆盖全国的道路网络、制作精良的车辆、标准化的制作,这些辉煌的成就共同塑造了一支强大的秦军,而秦军,创造了历史。
忽然就觉得,灵渠和这里其实早就心有灵犀,不可分开。
几年前,我的中学老师告诉我他对飞来石上石刻“虬如”的理解:
这一方没有记下年月、上边只刻着“虬如”二字的题记,作者署名为“都人士”。“虬”指的是龙,“如”指“到”。“都人士”宋翔则是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年-1163年)的进士,也是力主恢复中原的名人张浚的“十客”之一,“虬如”就是“龙到过这里”。这“龙”,就是“祖龙”,即统一岭南,建立伟业的秦始皇。实际上,在投降派当权的社会里,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被贬的主战派人士宋翔在灵渠“朦胧曙色噪归鸦,风撼疏林一径斜。满地白云吹不起,野田荞麦乱开花”(李松圃《晓行》)的风景中偷偷摸摸壮怀激烈的尴尬。
我认同这种说法。
一片山光一片水光
3
兴安城西3里的灵渠之上,有一座古桥,名为三里桥。
373年前,徐霞客正是站在这座桥上,看航船过陡,百舸争流。桥下不远处,是一处热闹非凡的盐埠。过桥不远,就是金峰,不过兴安人把它叫做点灯山。据说有一位姓陶的读书人,长年住在山上的金峰古寺苦读诗书,来往商船把他苦读的油灯当作夜航的航标。
桥还是那座桥,点灯山上的金峰寺早就成了兴安城里的一座礼堂,然后成为一堆废墟;没有陡门啦,也不需要,剩下的只有灵渠水在不停地流淌。
徐霞客在读书,用的是脚。
陶书生也在读书,用的是眼。
现在,他们读的书还在,可内容都已经面目全非。
兴安最后一位进士王国梁该是怀着怎样一种心情写下这样一幅百字长联啊:
“是何代飞来灵石竟成砥柱坐镇岩疆纵然南北分流在史禄渠边却占有一片山光一片水光安排明月清风终古永留名胜地”;
“从今朝建设新亭装点林泉倍增游兴记取春秋佳日到越王城畔须领略数声樵唱数声渔唱销遣良辰美景大家同做自由人。”
今天,一位兴安政协副主席坦言:
“对灵渠进行修缮和整治,当务之急要做好六件事。一是清除铧嘴前的沙洲,还其原本面目。二是整修秦堤。秦堤是南渠与湘江之间的河堤,由于年久失修,问题很多,如再不及时整修,有可能堤毁渠亡。三是清除灵渠两旁的违法建筑。四是对整条灵渠进行机械化清淤。县城段以外的渠道从未清淤,严重影响水的流向和堤岸,此项工作量太大,必须采取机械化清淤,才能彻底疏通灵渠。五是整修灵渠两旁的堤岸。考虑到游人游览的因素,建议用片石对灵渠两旁堤岸进行整修加固。六是恢复所有陡门。陡门实际上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闸,灵渠有36个陡门,已毁坏25个。”
去吧,在毁真造假之风彻底吹破灵渠两岸活的风景之前,在灵渠上空深藏的群星璀璨彻底消失之前,带一路桃花再去享受小河大山,岚光瑞霭的景色终于推到你面前。
把这少人问津的灵渠半副绝对带上:
“东界砍柴经南源过西山跨万里桥回北街里卖。”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董文锋本报实习生莫丹今天,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地区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竞争。打造西江黄金水道,推动形成西江经济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自...
玉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玉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