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魏丽娟
题记: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当今榆林正处在大发展大跨越大调整期,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渐入佳境,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是榆林赢得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作为陕西经济发展重要一极的榆林,已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正在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正在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吸引了许许多多优秀人才进入党的组织,把各类人才紧密地凝聚在党的周围,在榆林这个人才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上发挥出巨大作用。
“榆林市已培养选拔省级以上专家105名和市管拔尖人才208名,全市各类人才总量目前达到38.25万人,比2004年净增16.91万人,年均增速12.43%……”8月16日,市委组织部人才科负责人介绍说。
近年来,榆林综合实力、经济地位和知名度大幅提高,榆林已清醒地认识到:硬实力、软实力,归根结底靠的是人才实力;这资源、那资源,人力资源是永不枯竭的战略资源。去年榆林市出台《关于引进培养高层次紧缺人才的若干规定》,围绕“两基地一中心”目标,在全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市上每年拿出3000万元引进培养急需的各类人才,鼓励建立市专家工作站、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
◎引才——
引才事关产业布局
瞄准产业发展急需
一声响雷过后,豆大的雨点落下。8月的陕北,历经酷暑后突降甘霖,这可乐坏了庄稼人,更让马铃薯专家王一航感到欣喜。雨越下越大,这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被誉为马铃薯育种界“泰斗”的王一航开心地笑了,他身后是一片长势旺盛的马铃薯。
“榆林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已经和这里的陇薯3号绑在一起,和榆林的农民兄弟们连在了一起。”雨中的马铃薯叶子摇晃着,王一航说:“今年将是个丰收年,一亩地又能给百姓多赚600多元!”
去年,榆林市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成立专家工作站,决定每建一个站,给予20万元启动资助资金,对进站服务的高层次紧缺人才,经审定后每人每年给予1.5万元的生活补贴。目前,市农科所、市第一医院两个专家工作站开始运行,神府经济开发区、市外专局审批通过,进站专家有130多人。
榆林作为全国马铃薯种植第一大市,王一航就是市上引来的“金凤凰”之一。经他培育的陇薯3号淀粉含量较普通马铃薯高5%—7%,改变了榆林马铃薯原料销售的狭隘局面,经过淀粉加工,农民收入成倍增加,他被群众热情地称为“洋芋王”。
引进高层次人才行动的一个特色是,引进人才瞄准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所急需。瓜类培育“头号人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显培育的春蕾、玲珑王等培育的袖珍西瓜品种,今年在榆林市试种成功,每个卖到50元左右,品质极好,供不应求,“红冠龙”等大田品种西瓜也已在全市大范围推广。还有许多引进的农业专家向“陕西农业的希望在榆林”这一目标奋斗。
大手笔投入,引来金凤凰。“医院十分尊重我们的意见,无论是医护、技术人员的配备,还是稀缺药品的购买,只要我们需要,院里大力支持,这里是干一番事业的好地方,我的选择没错!”血液专家乔庆大的到来,促进了榆林第一医院血液科的建设,现在它们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血液库,15名专业人员充实血液实验室,填补了榆林没有专业治疗血液疾病的空白。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康磊报道受西北路冷空气活动的影响,预计10月11至12日榆林市最低气温将下降8℃,达到0到3℃,同时伴有4至6级西北风,榆林市大部分县区将出现霜冻。提请相关部门做好霜冻工作,同时提醒广大市民...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