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马龙实习生王红霞
10月22日,记者在市区贾盘石上巷17号院子里看到,一位穿着制服、挂着工作牌的妇女在挑水,还有一位穿着同样制服、挂着工作牌的妇女正在给一位老人梳头。仔细询问,原来是榆林市区助老服务中心的米继娥、马翠芳正在为74岁的高玉兰老人做家政服务。
“她俩可热情了,一进门就开始给我打扫卫生、洗衣做饭,一会儿就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高玉兰老人说,“每个星期的周一、周三、周五,她们一大早就过来,有时周末还抽时间过来看我。”
高玉兰老人一生没有生育儿女,第一任丈夫在文革时去世了。1969年,高玉兰新组织了家庭,丈夫带有一儿一女,当时儿子20多岁,女儿10多岁。她白天在毛纺厂上班,下班后纳鞋底、缝衣服,尽心抚养孩子们。后来又照顾儿女的孩子和瘫痪在床的老伴。2000年,高玉兰因病住院治疗,家里竟没有一个人去看她。伤心欲绝的高玉兰随即与老伴离了婚,离开了为之操劳32年的家,一个人租房住,靠退休金维持日常生活。
现在,因为有了市区助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陪伴,高玉兰老人的生活不再孤独无助。她感激地说:“多亏了市区助老服务中心米继娥和马翠芳
的照顾,有她们帮我挑水、洗衣服、买药等,才使伤心的我能够继续生活。”
像高玉兰老人一样,榆林市区现在已有130户、180名孤寡老人、子女在外地工作和子女在本地但工作繁忙的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正在享受着每周3次的上门家政服务。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市老龄委和榆阳区老龄办于2008年联合创办了榆林市区助老服务中心。目前,中心共有100名服务人员,大都是四五十岁的下岗女工和零就业家庭的无业妇女。助老服务中心运转所需的人员工资、硬件设备费用全部由市、区财政承担。
榆林市区助老服务中心大队长王芳介绍说,助老服务人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指定服务对象上门提供简单的家政服务和日常探访,另一部分由服务中心分派到各社区,为进驻社区助老服务人员。指定对象服务的助老人员,每两人一组,每组服务3至4位老人,每周至少入户3次,每次最少2个小时。进驻社区助老服务人员,主要是协助办事处老龄工作,做好社区涉老工作的调查、摸底、统计,特别是做好社区所有老年人调查摸底工作,建立档案,对需要提供临时性助老服务的,及时提供助老服务。每位独居老人都留有服务人员
的电话,在规定服务时间外,遇有特殊情况,随叫随到。助老服务中心还计划进一步扩大助老服务范围,力争使困难老人都能享受到助老服务,享受到党的惠民政策。
“我们对助老服务人员的管理,采用定期量化考核与不定期抽查相结
合,实行市劳动部门发工资,市、区老龄办具体管理考核的双重管理办法。奖励优秀的,辞退不合格的。服务人员上岗前都接受过培训,包括家政服务、日常护理、急救知识等,受到老人们的一致好评。”王芳指着墙壁上的锦旗高兴地说。
新闻推荐
“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好啊,彩电、冰箱、电脑、手机、太阳能热水器,这些家电一应俱全,这日子过得跟城里人一样喽。”10月26日,榆阳区麻黄梁镇盘云界村村民米子贵高兴地告诉记者。记者从国家统计局榆林...
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