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小军白清洲
“一支劲笔,手握正义之枪;一组镜头,浓缩人间万象。”在又一个记者节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年逾古稀的田树樟老人,听他讲述其祖父与一代报人张季鸾之间的师生情。
初见田老,他看上去精神矍铄,正带着一副老花镜,认真地阅读纸张早已泛黄的张季鸾的书籍。田老祖上三辈都是教师,其祖父田万宝
更是当年榆林有名的“才子”,他曾经中过进士,做官不成在榆林私塾榆阳书院做起了教书匠,后来担任榆林中学第一任国语老师。
据老人讲述,张季鸾年少时就读于该私塾,在其祖父田万宝的悉心栽培下,张季鸾不仅打下了很厚的国语底子,而且还学了很多做人的本要,养成了高贵的品德。他和老师也就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34年10月10日,功成名就的张季鸾返榆时,首先登门拜见田万宝师长,然后才祭祖省亲。其间,他亲自给老师题匾:“受人以德,造士有功”。在庆贺田万宝大寿时,此匾被悬挂于正房,一段有关尊师重教的佳话也自此在坊间广为流传。遗憾的是,“文革”期间,因担心遭受政治牵连,田家人将此匾献给学校做了篮球架,如今此匾已不复存
在。说起这时,老人连连叹气:如果此匾保存至今,后来人就可以感悟到张季鸾浓浓的尊师情。
“张季鸾为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尊师重教,敢讲真话,是记者和教师的楷模。”老人掷地有声地说。F①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杨子江报道近日,经市科学技术局组织专家评审认定,榆林市交警韩志福研发的道路交通事故车物损失价格鉴定管理系统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并授予其2010年度榆林市科学技术二等奖。据...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