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王森 高远报道 近年来,榆阳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和所占GDP比重逐年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完成营业收入133.4亿元,实现增加值74.6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3.32%,远远超过2008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所占GDP42%的比重;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达到5.7万人,较2007年净增1.4万人。
强化扶持力度,提高扶持额度,为非公经济加装“引擎”
区政府先后出台《榆阳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目标考核奖罚办法》《榆阳区企业纳税大户考核奖励办法》,实行区级领导联系非公有制企业制度、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派遣党政优秀干部、选聘大学生到企业作为特派员,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困难。从2007年起,设立“榆阳区农业产业化企业专项扶持资金”,每年200万元,累计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62户。2009年,增加300万元贷款贴息资金,对区属重点非公有制企业给予贴息扶持。今年拟将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增加为1000万元,扩大扶持面,提高扶持额度。
在这些优惠政策助推下,该区非公有制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区“一区六园”建设已初具规模。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累计完成投入2亿元,15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5000吨豆制品等18个项目相继开工建设,11个项目意向入区;麻黄梁工业园完成投入近10亿
元,3.5万台汽车组装等4个项目建成投产,20万吨煤焦油加氢等4个项目正在建设。大河塔煤化工园、金鸡滩循环经济园、鱼河盐化工园、小壕兔新能源园、西红墩煤化工园等5个园区20多个项目完成投入逾22亿元。
与此同时,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和所占GDP比重不断增大。2007年为23.56亿元,占28.6%;2008年为48.64亿元,占42%;2009年为82.37亿元,占44.93%;今年前三季度,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74.6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3.32%。
建立创业基地与辅导基地,全方位服务中小企业
该区目前已建成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为中小企业提供人员培训、产品展示、质检等全方位配套服务,累计培训各种专业技术和返乡创业人员6批次970人次。
与此同时,该区不断拓宽经营领域,非公有制经济从传统的商业、饮食、文化娱乐延伸到农业综合开发、工业、建筑业、采掘业、现代服务行业,向社会事业的各个领域拓展。全区从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非公有制企业构成比为1∶21∶28,产值比为1∶85∶119。非公有制企业的财政贡献更加突出。2007至2009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缴纳各类税费由4.05亿元提升至14.38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29.2%跃升至44.3%;今年上半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缴纳税费13.3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47.8%。
该区以210国道过境线为主轴线、沿线城镇和工业园区为据点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形成不同的特色产业带。
市区及郊区以建筑、建材、服装加工、餐饮服务企业为主,镇川以批发零售、服装加工、交通运输企业为主,南部山区以种植、林副产品加工和建材企业为主,北部风沙滩地区以种植养殖、煤炭、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今年前三季度,全区非公有制企业达到868户,较2007年507户净增361户,年均增加120户;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45户,较2007年19户净增26户;个体工商户1.21万户,较2007年3783户净增8317户,年均增加2772户。
经营管理规范化、人性化,从业人员三年净增1.4万
全区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理念和管
理模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规范化、人性化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一些企业成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51户非公有制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成立了党组织,80多户企业成立了团组织,300多户企业成立了工会组织。
其中基泰阳光、同达煤化、大地种业、山立农贸等一大批骨干企业产品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发展后劲大,神华制衣的服装、山立农贸公司的保健小杂粮等,市场前景十分看好,生财农机公司自主研发出4大类32项农机新产品,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同达煤化利用焦炉气制化肥项目,活用循环经济理念,技术国内领先。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城乡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广阔空间。今年前三季度,全区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达到5.7万人,较2007年净增1.4万人,非公有制经济年提供劳动者报酬由2007年的4.1亿元提高到2009年的7.9亿元,年递增39.1%。
新闻推荐
西亚大厦下供暖主管道破裂市区6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停止供暖17日夜间至18日晨有望恢复供暖
本报记者王丹摄影报道11月15日晚7时左右,位于榆林市区新建南路西亚大厦后院的一条二级市政供热主管网破裂,导致城区上郡路、新建南路等区域内采用集中供暖的所有住户受到影响。据榆林市热力有限责...
榆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