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晶
拥有23项居全省第一的农业优势资源,再加上高产创建势如破竹,如今的榆林已成为“陕西省第二大粮仓”。近年来,市上作出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的重要决策,而发展现代农业,除需要独特的资源禀赋、有力的政策扶持和巨大的资金投入外,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也是关键。
据了解,榆林市有农业科技人才2666人,每1000多个农业人口拥有1名技术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400人就拥有1名;每万亩耕地拥有不足2名技术人员,远低于国家每2000亩配置1名技术人员的标准;总量少、高级人才少、基层骨干少、效能低、机制不活等状况,导致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5%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低25个百分点左右。面对榆林市农业人才数量、质量、结构、效能等基本状况与发展现代农业需求极不对等的现状,市农业局把重视、培养、利用、发挥人才作用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以务实的作风、人性化的举措,积极实施人才兴农战略,助推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几年来,市级农业系统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省管专家6人,省“三五”人才二层次以上人员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省劳模2人,市劳模5人,市管拔尖人才22人,市“一五二”人才34人,市优秀科技工作者4人,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0人。今年4月27日,榆林市省管专家高贵生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当他讲起自己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时,脸上难掩激动之情:“国家给了咱这么高的荣誉,这是我们继续努力的强大动力。”
本着基层为先、人才优先的原则,市农业局在工作上着力改进方法,使项目、资金下沉一线,按照现代有关标准装备科研推广单位的办公室、化验室、实验室、标本室、图书室等,改善科技人才的工作条件。在生活上细致入微关怀,为人才潜心工作提供了必要保证。市农业局购置了上下班接送专车,每两年安排一次体检,每年元旦前后组织召开专家慰问座谈会,倾听人才的呼声和意愿,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发挥聪明才智,为榆林农业建功立业。
大胆创新,用规范制度管理人才,用良好机制激励人才,使农业人才更好地发力,为此,市农业局制定了六项机制,作为管理人才的“锦囊妙计”。
队伍后续培养机制。市农业局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每年有计划地组织高、中级技术人员到国内外先进地区学习,不断更新其知识结构,与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接轨。同时,不断优化队伍年龄结构,招考录用专业本科生7名、研究生11名,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增添新鲜血液。
产业专家联动机制。根据产业现状和发展需要,打破单位界别,将分散
在各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按照其专业特长有机组合,组建玉米、马铃薯、小杂粮、蔬菜、果桑、农村能源、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等8个特色农业专家组,由省管专家、拔尖人才担任组长和首席专家,每个专家组即为本产业的技术总负责,制定产业发展思路、规划,论证和研究项目,进行技术攻关和示范,加强产业系统研究和技术集成,为各类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专家项目捆绑机制。对实施的技术类项目,基本由中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全权负责资金安排和项目实施,不仅为专家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而且保障了项目的科技含量和实施效果。
奖惩激励机制。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对在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重奖,对突出贡献者破格评聘职称、推选拔尖人才。对考核不称职的免除专家组成员资格,酌情推迟职称评聘。2007年以来,累计奖励科技人员30多万元,破格评聘职称7人,推选拔尖人才37名。
筑巢引凤机制。经过几年的努力,榆林现代农业发展得到了中、省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可和支持。农业部在榆林市设立了国家马铃薯、食用豆、谷子、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四个试验站;省农业厅、科技厅在榆林设立了陕西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陕西省小杂粮、脱毒马铃薯研究所三大研究机构,有6名同志被省农业厅聘为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和岗位科学家;市委组织部设立了榆林市农业专家工作站等,为榆林市农业技术人才搭建了与中、省专家进行学科尖端技术交流、互动对接的平台。
外引内联机制。根据榆林农业发展需要,聘请11位中外专家担任榆林小杂粮技术顾问,其中来自日本、加拿大、韩国、瑞士的国外专家6人,聘任陈伊里、薛吉全、柴岩等全国农业专业组首席专家为马铃薯、玉米、小杂粮首席顾问;承办世界、全国、全省专业技术
会议8次,组织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学术交流。
■
■
科技攻关。市农业局积极组织各单位根据自身技术优势,针对特色产业开发,争取研发项目资金扶持。2007年以来,有2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共引进试验新品种800多个,融合了种子、土肥、植保、农学不同学科知识,分别形成了北部风沙滩区和南部丘陵区区域特色的品种结构框架和集成技术路线,有9项技术成果获省部级奖励。
典型创建。2007年至2009年,市农业局组织市县专业技术骨干2300多人次深入基层,全程指导,开展了玉米、马铃薯、小杂粮、蔬菜、油料5大类12种农作物的高产典型创建活动,累计创造全国高产纪录34项,总面积达33.4万亩,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亿多元。国内知名专家赵久然、陈伊里、柴岩、薛吉全以及榆林市农业资源优势,展示了专业人才的高超智慧,同时对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地区农业生产起到了创新性、引领性、示范性、标志性的重大作用。
园区引导。建成或在建省、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14个,带动示范基地130万亩。面向广大农民,编印了《脱毒马铃薯生产技术要点》等实用技术读物7部10万余册,同时,开展多层次、大范围培训,年均培训农民15万人次以上。各个工作层面组合,使各类科技人才人尽所能,才尽所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推广、普及和转化步伐明显加快。农业的科技贡献率年均上升1.5个百分点;覆盖率达85%以上,基本实现了主要作物良种化;粮食产量连年有较大突破,2009年创造了152.8万吨的历史新记录;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
长期以来,农业科技人员工作环境艰苦、装备手段落后、社会地位低微,严重挫伤着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市农业局以人本关怀服务人才,首先在政治上提升地位。根据干部“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原则,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程序,提拔了22名副县级以上技术干部充实到全系统空缺的领导岗位,其中,中高级技术人才占到20名,一批年富力强、综合素质突出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农业行业引发了较大的轰动效应。同时,大力选拔推荐高级技术和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参加国家级的优秀人物评选,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科技人才的社会地位和自豪感。
新闻推荐
市政府与省电力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榆林电网“十二五”规划建设李金柱等出席签约仪式胡志强吕春泉签字本报记者张红红报道10月28日,市政府与省电力公司在榆林签署《共同推进榆林电网建设...
榆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