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东南大地上,有这么一位令人瞩目的“水稻天使”。她16年如一日耕耘沃土,挥洒青春,播种希望,在农业科技攻关、水稻新品种选育、成果示范推广等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她就是玉林市“五一巾帼标兵”、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粮食作物研究室主任、高级农艺师陈颖。□本报记者陈博她可能是在实验室里镜检期坚守农业科研一线,更让人备感难能可贵。究室主任、常规课题组组长、三系课题组组长的陈颖,挺过育种攻关关键阶段后,患上了腰椎关节炎,不得不请了两个星期的病假。
艰苦是一种磨练,她从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领悟到人生的真趣,体验着奉献的快乐:每育成一个新品种,每完成一项成果示范推广,心里就有一种成就感,感到无比欣慰。她连漂亮衣服也难得穿上水稻品种资源收集、保留及利用、优质稻新品种的选育、杂交水稻三系选育等工作;承担国家、自治区和玉林市科技项目15个,参与选育并通过广西品种审定的水稻品种10个;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地市级科技进步奖9项;荣获全区杂交水稻亲本提纯繁殖先进工作者、第十届广西青年科技奖等多项荣誉。
“我是沾了老前辈们的光!”陈颖说自己是幸运的,水稻育种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有大量的前期工作,是所里的老一辈专家手把手的传帮带,才成就了自己的今天。我是沾了老前辈们的光
5月14日,太阳一露面便热辣辣的,空气热烘烘灼人。记者来到陈颖的办公室,却找不到她的影子。有人说她可能是在实验室里镜检。
“水稻天使”陈颖现身了:单薄的身子,黝黑的脸庞,脚下的平跟塑料凉鞋还沾着泥水。谈起水稻育种,陈颖说了个大概:一早就要下田取样,也就是采集不育系花粉,回到实验室制作成波片,再用显微镜进行检验,最后根据镜检结果决定是否将株苗移植培育等。
“一个新品种的育成,至少要五六年,多则要10年甚至20年不等。”陈颖一脸坦然,但却让人感受到一个农业科研工作者,尤其是水稻育种专家的艰辛和执著。一个女性长“也不是没有过动摇,曾想过换个工作,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1996年7月,陈颖从广西农业大学毕业便分配到玉林市农科所工作。她没想到,从此自己的青春甚至一生就交给了田野,交给了一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
夏季,酷暑高温,炙热难耐,需要承受技能、体力和意志的多重考验。尤其是一个女孩整天头顶烈日,脚踩田泥,一身水一身汗,连穿件漂亮衣服的机缘也极为奢侈,其中的委屈和心酸可想而知。
去年“双抢”期间,雨水特别多。收割、晒谷都要看老天爷的脸色;划区、排种、拉线、插田,都是技术性很强的活。作为粮食作物研
说起“天使”,或许让人浮想联翩:一张白皙娇美的脸庞,一袭洁白的连衣裙。“水稻天使”也许与之无缘,但她更有一颗水晶般晶莹的爱心:“这几年我们主攻超高产水稻品种新组合,种出来的米高产又可口,农民高兴我们更高兴。”
陈颖先后从事杂交水稻亲本提纯繁殖、
新闻推荐
...
玉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玉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