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近年来,我们在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深入开展耕地保护工作,统筹解决经济发展和保护耕地的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得到有效保障,耕地保持了占补平衡有余。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榆林市现有耕地36.7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17公顷,尽管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但是我们的耕地自然条件较差,土地有机质含量低,土地产出效益不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一大批调结构、保增长、惠民生的项目急需实施,建设用地需求激增,土地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土地问题成为贯穿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始终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
一、树立“三线”意识,全面落实土地保护责任
在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统筹解决好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节约集约优先,实现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的共赢。一是牢固树立“底线”意识。严格执行各级政府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实行耕地保护责任考核制度,充分发挥国土资源部门监管作用,构筑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耕地保护防线。二是牢固树立“红线”意识。省政府下达榆林市耕地保有量近550万亩,基本农田515万亩,这是榆林市坚决不能触碰的“红线”。市、县、乡、村都要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级抓一级、层层有目标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
三是牢固树立“高压线”意识。严格实行县区和乡镇耕地保护问责制,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行为,做到既要查事,也要查人,坚决制止乱占滥用耕地歪风。
二、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
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引领作用,切实强化耕地保护。一是严格规划管理。科学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与统筹城乡发展、四级城镇体系建设、产业园区建设、扶贫开发等规划统筹融合,科学安排土地利用综合分区和功能分区,优化建设用地结构,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既保障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又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二是严格计划管理。按照“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原则,提前编制申报未来3年重大项目、统筹城乡、城市改造等建设用地计划,对上级下达榆林市的年度用地计划,突出“三保”的原则,即保重大民生工程、重大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全市统筹、重点保障,分轻重缓急予以安排,有效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三是严格用途管制。按照“五不准”的原则,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不准报批,达不到国家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有关要求的不准报批,不符合园区产业规划的不准报批,无年度计划或超用地定额的不准报批,占补平衡措施未落实的不准报批,认真审查各类建设用地,从严审查,从严把关,从源头上强化耕地保护。四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依托全市正在建设的“三区
九园”,大力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新开工建设的工业项目原则上按行业属性进入相关园区进行发展,提高产业聚集程度。积极挖潜盘活存量用地,全面清理处置闲置土地,鼓励对低效土地进行二次开发,提高投资强度、建设容积率和产出效率,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三、搞好土地经营,切实增强发展保障能力
不断深化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盘活存量,做大增量,做好土地经营文章。一是扩大土地储备。依法将存量闲置用地、破产企业用地、旧城改造腾出的土地、机关企事业单位搬迁后腾出的土地,统一纳入政府土地储备范围,实行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征收、统一储备、统一供应。二是严格执行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制度。(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分级属地搞检查谁发证件谁负责榆林市将夯实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责任
本报讯(记者杜子龙)记者从市安监局获悉,为贯彻落实中省主要领导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批示和有关会议精神,榆林市在安全生产大检查中将进一步夯实责任,坚持“分级属地”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谁发证...
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