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
本报记者 骆 怡 本报通讯员 谢佩均 文/图
在“裤都”玉林福绵,有着众多裤子生产企业主,“80后”唐悦是最特别的一个——他于2012年7月成立电商部,并在阿里巴巴设立网店,主攻批发及订单,这是福绵第一家有电商部的裤子企业。
去年,唐悦的电商平台销出牛仔裤6万条,揽下订单近1万条,占整个公司销售额的10%。虽然所占份额不高,但是他觉得已经开了个好头。“有些来自黑龙江、山东等地的客户刚开始在线上交易,后来又到福绵来考察,一来二去,就成为我们的固定客户。”唐悦稍显兴奋地对记者说,“按照传统销售模式,不是每一个顾客都能找到我们的档口,但电商就不一样,它面向全世界。”
唐悦所说的传统模式,已经在福绵沿袭了30多年。他们在广州服装批发市场开设档口,接下订单后转回福绵加工。近年来,受人民币升值、网络购物的影响,档口生意的日子愈发艰难。
“10多年前,在广州的服装批发档口光福绵就超过2000家,如今估计仅剩200家左右。”唐悦告诉记者,“按照这种形势,再坚守档口没有出路,发展电商平台算是搭上末班车,但上车总比不上好吧。”
唐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档口每年的运营成本约60万元,而运营一个电商平台只需10万元左右。省去批发商这个环节后,价格优势就相当明显了。
虽然电商前景十分美好,但是处理过程异常繁杂。“有的顾客就是看到几根线头,都要求退货,工作量很大。”唐悦告诉记者,尽管如此,这样是对经营理念的重设,他觉得再辛苦也值得。
目前,福绵绝大多数企业仍在按照传统模式经营。多年来,各路专家学者给福绵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不少意见,很重要的一点是建立自己的品牌。唐悦说:“打造实体品牌如今太难,对信誉度、社会层面的认知要求很高,我觉得打造品牌不是转型的惟一道路。”
而唐悦打造电商平台也不只是想建一个网店而已,他想“整合”。他告诉记者:“档口依然是目前销售的主渠道,我们做电商其实优势很少。电商只是一种渠道,稳扎稳打最重要,福绵必须整合资源,共同发展。”
作为后辈企业主,唐悦的坦率令人印象深刻。他认为尽管加工裤子利润很低,但目前一个厂一年赚50万元不是很困难的事情,这很容易让一批业主丧失上进心和突破的勇气。
“我们福绵有个传统,只要有人带头,后面就会跟得很快。”唐悦说,“做裤子和做其他工业产品并没有本质的不同,该有的核心优势一样都不能少。我要做‘领头羊\’,就更要练好内功,不能急进,只有将企业整合起来,做好供应链资源,然后再做好品牌等,我相信福绵服装产业一定会重新崛起。”
新闻推荐
■简讯本报玉林讯7月15日晚,在玉林市玉州区仁东镇龚罗村,新装的80盏太阳能路灯明晃晃地亮起来,让村民们多年来第一次看到如此明亮的夜晚。据悉,该区今年上半年共在18个行政村(社区)安装太阳能路灯、简...
玉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玉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