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插时节,农民用鸡公车拉秧苗。鸡公车。现在正是晚造农忙时节,如果你走进福绵区樟木镇石龙村,你会发现在别处已经无法看到的风景:这里的农民拉秧苗到田间用的都是鸡公车。这些鸡公车走在静谧的乡村小道上,“吱吱嘎嘎”的响声便成了一首别样的乐曲。
据悉,除却石龙村外,福绵一些地处山区的村落,也同样有鸡公车存在,并充当着重要的农用交通运输工具。
“吱嘎”声声 鸡公车唱响山村
石龙村因其古树、古迹、圣境和奇特的地貌而成为了广大旅游爱好者的向往。记者来到石龙村时,正是晚造农忙时节,一走进这个村子,立刻见到一架架载着秧苗的鸡公车行走于村道上,这种解放前一直是玉林独有的运输工具、而现在绝大部分地方已经绝迹的鸡公车,在这里依然被农民重用。
用鸡公车拉秧苗的有大人,也有小孩。记者发现,一些七八岁的小孩拉起鸡公车来,也是驾轻就熟,有模有样。一个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告诉记者,他们家平时拉秧苗拉稻谷或是碾米都是用鸡公车。说着他拉起了家门口的鸡公车,给记者展示了一番驾驶技术:两个玩伴坐在上面,看上去稳稳当当的,他拉起鸡公车就在村道上跑起来,一点也不吃力。
“这些鸡公车平时也是村里小孩的玩具。”村民王曾坚告诉记者,一些小孩平时最喜欢的游戏就是用鸡公车你拉我,我拉你,跑在村道上玩耍。
这时,50多岁的王秀珍用鸡公车拉着秧苗从路边经过。她告诉记者,由于秧苗育在山里面的水田,要用鸡公车拉到几公里外的水田去插。“平时到山上拉木柴什么的,也都是用这鸡公车拉。”她说。
“鸡公车现在还是石龙村的主要农用运输工具。”王曾坚说,除了农忙时节外,到了八角收获的季节,鸡公车也是派上用场。
村民王昆盛说,鸡公车从解放前一直到现在,都是石龙村的主要农用运输工具,这主要是与石龙村的地形有关。石龙村有很多水田是在山里面,山路陡峭而狭小,农村现在常见的那种双轮木车根本走不了,摩托车行驶起来也不安全,大多数村民不敢冒险。因此,鸡公车便成了走这些山路最安全的运输工具。而据王曾坚介绍,平时村里的男人都到外面打工了,留在家里的一般都是妇女和小孩。而妇女和小孩大都不会骑摩托车,平时要拉什么东西,就只能用鸡公车去拉。现在在石龙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保留着鸡公车。
王昆盛说,1958年修建罗田水库时,鸡公车是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人们用鸡公车将挖出来的泥一车车拉到外面去。“真不敢想象,当年要是少了鸡公车,罗田水库会怎么修建出来。”王昆盛说。
据悉,除了石龙村外,樟木甚至福绵,很多山村都还保留有鸡公车,虽然数量都不多,但存留下来的鸡公车还是村民重要的交通农具。这些鸡公车,依然在福绵的一些村道上奏响那不老的乐曲。
曾经的“鸡公车歌” 震撼玉林大地
“鸡公车呀唷哈,男子汉呀唷哈,精绳带,草鞋单衣。大粒汗呀唷哈,八字脚呀唷哈,精喘气,前倾后拱。披着盐的咸味儿,带着海的腥味儿,吱吱嘎嘎,永不停息,声声鸡公车,震撼玉林大地……”
这首“鸡公车之歌”,是解放前玉林的鸡公车车夫所创作,当年每个鸡公车车夫都能唱和喜欢唱的歌,通俗而形象地唱出了鸡公车车夫不畏劳苦、顽强拼搏的斗志。同时也歌颂了鸡公车对当时社会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年的鸡公车,车轮直径高度几乎到达车夫胸部,两条车臂呈弯月状,车轮由硬木做成,外缘用一块铁皮包住,行走时,铁皮与地面摩擦发出“吱嘎”之声,高昂而激扬。一架鸡公车可装300斤至600斤的货物,装货的多少由车夫的体力而定。
翻阅历史的轨迹,便可领略到鸡公车不可缺少的地位。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镇——福绵船埠,是水陆交通交汇点。大批货物由水运至此并转为陆运。江中船只最多时达到1000艘,码头的鸡公车最多时则达500架。从码头通向玉林城有一条石块铺成的“通州大道”,石面有一条三寸宽的凹痕,那是鸡公车车轮磨成的。这“滴水石穿”般的痕迹可感受到鸡公车在这条石阶路上来回行走的频率。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寇对海上实施封锁,运往大西南的物资都在广州湾上船,直航船埠,再转陆路。
当年,在福绵村下寨,有一条巷集中着许多鸡公车,俨然像一个运输社。本地和外地商人的货物需要运转,都到这条巷来邀请车夫。久而久之,这条巷就叫“有车巷”。有车巷整天人声鼎沸,热闹非常。
一次,船埠遭到日机轰炸。当时福绵村一位只有19岁的名叫何崇礼的鸡公车车夫是车队的头头,看着眼前的惨状,义愤填膺,他大声宣布,他的车队优先承运抗日物资。在场鸡公车车夫齐声呼应。他领着众车夫,一边装货,一边唱起鸡公车之歌。整个码头成为了歌声的海洋。
何崇礼和他的同伴们拉着抗日物资向桂西北出发。“吱吱嘎嘎”的声音犹如一阵号角,把附近的村民吸引过来,他们听说是抗日物资后,都主动过来帮助拉车,送车夫们一程。分别时,何崇礼和他的同伴们唱着鸡公车之歌和村民道别,用歌声答谢村民们的深情厚意。
一日,何崇礼的车队正在行进,空中传来了飞机声,他知道又是日本鬼子的飞机要来轰炸了。于是他心生一计,和同伴们拆开鸡公车,把车臂斜竖在路边对着天空。随后砍下树枝扎在车臂上,伪装成高射炮。那些日本飞机从上面飞过看到这些“高射炮”后,都加速飞走,不敢造次。车夫们都交口称赞这办法好,何崇礼却笑着说:“日本鬼子也怕死的嘛。”
1944年,抗战到了关键时刻,政府大量招收民间运输队,何崇礼和他的同伴们毅然应征前往,上了前线。结果,再也没有回来。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祖国的抗战作出了贡献。
新闻推荐
汽车自燃,只剩车架...
玉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玉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