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玉林
我是个爱书如命的人。生命里可以没有良师益友,但不能没有书香浸润。我觉得,书香使人“清澈”,读书能让人增智慧。
在家里,客厅,卧室,床头,枕下——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卫生间里,也有藏书。我喜欢信手便可以拿到书的这种感觉,这感觉就像你身处哪个角落都有一个知心朋友等着与你交流,倾心长谈。我读的书,有人生哲理书,有名家散文,有中外名家诗歌小说等等。近两年来,我坚持以每周一本书,每月五本的速度推进着我的“智慧阅读”,这种阅读的节奏让我人生的厚度得以快速抬高。一书在手,我可以信步漫游于那“大隐于世”的广阔天地。其实,小时候我读书的环境不是很好,只能拼命读教科书,偶尔也会从同学们手中借到图文简洁的小人书,如:《武松打虎》或《三国演义》等,诸如此类的书,巴掌一般大。长大了,到外地求学,便是拼命泡图书馆,读课外书,读经典名著,与著书者隔着纸张交流思想,默默言谈,开阔眼界。然而书越读越多,却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无知。是的,无论你多么努力,穷极一生,你也只能在书籍的浩瀚里做一粒微小的尘埃,一只饱食无忧却终日望不到尽头的“小书虫”!以至于今日,人到中年的我心中最大的梦想就是到乡下建一所房子,然后在里面装满书,可以终日闭门不出地阅读,思考。但我知道,这只是个梦。
当读书成为心灵的必修课,写作成了我的选修课。近些年来,我坚持每天练笔,有时写一首小诗,有时写写散文,或者一篇小说,几百字,几千字,上万字地写。当然,我身边的朋友都说,哪有这么多东西可以写?我只是笑而不语。是的,不读书,当然没什么可写的,就像农民不种地,他能指望自己去收什么作物?我始终以为,读书就像在岸上走走,只会湿湿脚,灵魂会得到浸润,但真正能让一个人走进知识圣殿的,还须跳进汉语丰富的河流里,扎几个猛,才学会遨游、驾驭知识的技术——读与写,就是心灵的一双隐形的翅膀!
我时常想:如果是阅读成就了一个人的梦想与辉煌。那么,我们不妨假设一下,阅读会成就一座城市什么样的未来?关于读书,世界上所有伟人都有共鸣:书是全世界人民的精神食粮,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但是,这种意识能走进人们生活中又有多少呢?近两年来,每次周末去市图书馆借书,总是人影寥落,惨不忍睹,偶遇几个人,却往往是那些上了年纪的知识分子。如今,“快乐的而又味美”的肯德基店正在侵蚀着孩子们阅读的空间;刺激的、亢奋的网游正在蚕食着孩子们成长的宝贵时间!难怪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别提犹太人的64本了。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这与中国悠久的文明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很不相符,因何当前中国人是否已经陷入阅读危机?
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坦言:“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今天,我们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阅读的行动上,还应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懂得“悦读”。如果说阅读是出于本能,甚至是被迫,或者是一种负隅前行的压力,那么“悦读”就是一种化被动为主动的求识欲,这两种态度正像一代商贾李嘉诚所说的:鸡蛋有两种命运,一种是来自外部的,让人煮熟了,被吃了;另一种来自内部,努力破壳而出,结果成就一个新的个体生命。是的,从阅读的外在压力到“悦读”的兑变升华,是个体生命寻找自我更生的唯一捷径。
文明与野蛮之间的鸿沟只能用书籍来填平。一座充满书香的城市是温馨的,当我们困倦的生命遇到了一本经典名著;当我们拒绝世俗的浮躁走进一个图书馆,静下心来聆听前人的教诲,拂去内心的尘埃,获得心灵静好,生命一定像一颗种子遇到了滋润的雨水,有了向上伸展的力量和勇气。
新闻推荐
本报讯(见习记者沈善东)农历新年的气息越来越浓,带动生肖兔年的商品热卖。商家们早早就打好生肖经济的主意,备货早而全,和兔子相关的商品也备受市民们推崇。年货市场“兔子”...
玉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玉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