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世山展示他的作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潘世山的书画院里,150多幅已装裱的书法作品堆满在这。按着年份,潘世山将这些作品分成了六代。从第一代产品到现在的第六代产品,书法的笔法、章法、墨法,甚至装裱都在变化。他说:“书法作品最终是要接受市场的考验的,互联网提供了一个便利,就是可以将我们的作品传到网上,让大家都有机会可以评判。”
泼墨挥毫不知今夕何夕
和很多书法爱好者一样,潘世山的书法启蒙于父亲。“我父亲是村里的小学教师,那个时候村子里红白喜事的礼帖、对联等都是由他一手操办,耳濡目染下,我也迷上了书法。”从此之后,潘世山对书法的热情便一发不可收拾,课本、作业本、报纸都被他拿来练习书法。但是苦于没有专业教师的指导,潘世山只是接触到书法的皮毛。
直到上了高中,学校有了书法老师,他开始系统地学习书法。到了大学,有了更多可以自由安排的时间后,潘世山更是一头扎进书法的海洋里恣意遨游,在这期间,他先后拜了李达旭、苏洽熙、黄烈桪等名家为师,毕业后,又在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玉林分校书法专业进修,开始从业余书法爱好者向专业书法家的领域迈进。
今年4月份,潘世山参加了中国书法广西名家高级研究班,继续学习深造。即便如此,他仍觉得自己才疏学浅,技艺不精。“每天下班回到家,我基本都是打开电视,摊开纸,一边看新闻,一边练字,有时候灵感来了,就从夜里写到第二天白天。”潘世山对记者说。
“书法学到了一定阶段,就要广泛地听取别人的建议,认清自己的不足。”潘世山说。他先后加入了玉林书法家协会、广西书法家协会,与众多专业的书法家一起交流学习。可是,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与家庭,不能经常凑在一起,怎么办?
潘世山尝试着让自己的作品走出去,他先是在自己任教的学校内把作品展览出来,吸引了众多师生驻足观赏,在收获建议的同时,也吸引了一批师生开始练习书法,营造了一股学习书法的热潮。为了扩大规模,今年九月份他又把自己创作的教师50多幅作品装裱好向全社会展览。
“书法是要创造价值的”
在不断的学习和努力之下,潘世山的作品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想得到他的作品。潘世山自是有所求必应,但是他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一个现象: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不少人想要一幅书法作品来装饰家庭,但由于不是圈子内的人,往往摸门不着,求购不得。
“其实还是因为现在的书法家们羞于谈钱。”潘世山说,“在民国时期,不仅像吴昌硕、齐白石一些画家挂出润例卖画,而在书法家挂单鬻字也非常普遍。书法家们时常在居所、店肆、报刊、商品包装、图书上刊布自己作品的润格,甚至还将润格直接刊刻在木板、印章上。有的书画社团还将会员的润格与本社团的章程一起公之于众。只要不浮夸、价格公道,以劳获酬又有何不可?”
潘世山开始把自己作品明码标价对外公开销售,为了让顾客有选择的余地,他开始废寝忘食地书写,创作出了一批不同风格、不同字体的作品供顾客选择。不仅如此,他还学起了书法装裱,将一部分作品装裱起来,让顾客买了能马上回家挂起来。
“在互联网时代,书法作品必然要接受市场的评价”
两年前的一次偶然,潘世山在网上浏览书法作品时,发现在网络上销售书法的书法家竟不在少数。看着风生水起的互联网经济,作为一位在学校教授计算机课程的老师,潘世山跃跃欲试:“虽然那时候对网购一窍不通,但是我觉得自己有计算机基础,开网店对我来说应该不难。”他立刻开始着手准备相关证件开网店,把自己的一些得意之作拍照上传到互联网上。
为了让顾客有更多的选择,他开始废寝忘食地书写,创作出一批不同风格、不同字体的作品,并将这些作品装裱好,放在网上进行拍卖。但是网店并没有想象中火爆,开始的时候月销量并不很多,“山外有山,全国这么多书法家,比我好的不知道有多少,销量不高也正常。”潘世山说,他认为他收获了比销量更为珍贵的东西:“开网店让我得以和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书法爱好者交流,听到更多不同的声音,这让我的眼界更加宽广了。”
“在互联网时代,书法作品必然要接受市场的评价,这时候我们学书的人要放低姿态,倾听来自四面八方不同的声音才能在互联网大潮中不断前行。”潘世山说。
新闻推荐
...
玉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玉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