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业、 陈奇娟和他们的 “牛”。在城西街道玉豸村,有一对年近八旬的夫妇,他们喜欢玉林民间传统歌舞,天天唱牛戏,不管是心烦了,还是高兴了,都开口唱几句,困了累了,会跳上几段,烦恼和困倦便一扫而空。他们叫罗振业和陈奇娟,今年都是79岁,唱春牛让他们远近闻名。
《撑船舞》一路跳到了北京
罗振业和陈奇娟同村,从小就认识,都喜欢唱歌跳舞,两人认字不多,但歌曲唱几遍就能牢牢记住。上世纪50年代,两人都是村里的文艺骨干,玉林民间的牛戏、采茶舞、十打舞、五更舞、钱鞭舞样样精通,经常和同伴到各地义务演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不管多偏远的山村都去,演出前,还经常帮当地农民干活。”说起年轻时的“威水史”,罗振业依旧有些激动,每次演出都很受欢迎,很多农民翻山越岭来看他们演出。一次,他们在福绵区一个山村演出,当地山民点着火把前来,问山民为什么不用手电筒,山民说:“山上有老虎,昨晚老虎还下山了,老虎怕火,拿着火把它就不敢来了。”
1955年,罗振业、陈奇娟等人表演的《撑船舞》在南宁经选拔后,被选送到北京参加民间文艺会演,受到好评。
共同的兴趣爱好,让两个年轻人走在了一起。婚后,生活艰辛劳作繁忙,罗振业、陈奇娟依旧喜欢到处演出。“当时我们是东风文工团的台柱子,每次去演出,不是走路就是骑自行车。有了孩子后,家婆就背着孩子,跟着我们去演出。”陈奇娟说。
唱春牛让他们成了“明星”
后来,玉豸村成立陂头艺术团,罗振业、陈奇娟报名参加。虽然有一段时间没上过舞台了,但“功夫在手”,采茶舞、五更舞和各种山歌两人依旧“想唱就唱,唱得响亮,说跳就跳,跳得顺畅”。不过,让夫妻俩远近闻名的还是唱春牛。
“玉林以前唱春牛,都是用纸箱板画一个牛面。后来我用竹篾做了牛头,套上牛角、画上牛眼睛,让两个演员弯腰披着黑布撑着牛头,更像一头牛了。”罗振业说。
开始,罗振业披着黑布扮演水牛,陈奇娟表演放牛人,后来,罗振业觉得自己能把放牛人演得更好,就让老伴扮演水牛,就这样,演出效果更加诙谐有趣了。
“陈奇娟和另一名同伴扮演水牛,表演结束,不亮相就下了舞台,后来,我让她们表演结束后摘下牛头和黑布,向观众致意,观众发现一直弯腰扮演水牛的人竟是两个老太太,觉得惊讶,再次给我们热烈的掌声。”罗振业说。
罗振业和团友们不断对唱春牛进行改进,表演者由三个人变成了十几个人,水牛也由一头增到两头,甚至有牧童骑在牛背上,还增加了撒肥、担秧、插田等动作,歌词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改变。
“这几年,我们几乎上遍了玉林所有的舞台,每次演出唱春牛,均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夫妻俩自豪地说。罗振业还被选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钱鞭舞的代表性传承人。
尽管年岁已高,罗振业、陈奇娟仍然辛勤劳作,每天清晨五六点钟就下田种菜或收菜,只要有人邀请他们去演出,夫妻俩总是义不容辞,在他们的感染下,大儿媳妇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我们在院子里教过一些孩子跳玉林传统的民间歌舞,可惜,现在这些孩子上了初中功课忙了,再也不学了。”夫妻俩对玉林民间歌舞后继乏人表示很无奈。
新闻推荐
礼让斑马线宣传走街串巷...
玉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玉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