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正在祠堂内对山歌。(张庆杰摄)
鸟瞰陈氏古民居义兴堂全貌。(陈榕玲摄)
村民展示自己的刺绣作品。(张庆杰摄)
村民珍藏的别具一格的布鞋。(张庆杰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哭嫁歌》传承人梁丽珍。(陈榕玲摄)
大门上挂有清嘉庆五年陈广运立的“成均进士”牌匾的陈氏古民居有翼堂。(陈榕玲摄)
盛开的葵花。(梁晓冬摄)
义兴堂内景。(陈榕玲摄)
龙井村村民正在举行升旗仪式。(张庆杰摄)村美民富龙井村
本报记者 黄远会
近日,记者慕名来到去年9月获得首届“荷城十大最美乡村”提名奖的港北区港城镇龙井村采访,只见村中到处是漂亮的楼房,环村水泥路通村入屯,干净整洁,清山绿水之间,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让人心旷神怡。“现在村里环境越变越好了!”村民周阿婆高兴地说。
民族风情浓郁
壮族文化特色的办公楼让人眼前一亮,厅内挂满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蓝衣壮照片更让人耳目一新。据了解,龙井村是广西唯一的蓝衣壮族群众聚居地。两千多年来,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不断迁徙至贵港地区,与当地群众交流、融合。壮汉杂居,促使贵港壮民由明朝的黑衣壮转化为蓝衣壮,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龙井村壮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如今,蓝衣壮人还保留着先人的习俗。他们穿蓝色衣衫,以蓝唯美,妇女还裹着蓝头巾,故称蓝衣壮。蓝衣壮的衣裤装扮,显示出壮族群众生活的秀雅。2014年9月29日,港城镇龙井村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是一个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民族团结和谐的美丽村庄。
产业帮扶人更富
近年来,龙井村利用城郊优势,从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出发,使其成为贵港市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据介绍,龙井村分为上龙、护龙、双井三个自然屯,13个村民自治小组,736户共3427人口,耕地面积1400亩。近年来,龙井村利用临近市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一是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引导群众发展科学种养经济,大力推广秋冬无公害蔬菜种植、科学养猪等经济实业发展,连片种植无公害蔬菜200多亩,并开发现代观光农业项目,形成了全村专业养殖户70户,年收入近800万元的经济发展链条;二是充分利用山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引来经济能人承包村集体山地种植树木,增加村民收入;三是积极引导青壮年进行富余劳动力转移,全村有650多人到广东或贵港城区等地务工。2015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10036元。
在各级、各部门和群众的努力下,近年来,该村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1座100立方米的水塔,使村里的群众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投资235.5万元建成水泥路5条共6.5公里;投资12万元修建三面光水渠1公里;投资13.7万元修建跨河渡槽1座40米;投资13万元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入资金12.5万元为学校添置台凳150套,建篮球场1个、文化长廊60米,解决了学校教育设施不足的困难。此外,分别对198座和陆续城乡风貌改造和民族特色外墙立面改造,全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打造现代观光农业村
龙井村双井屯民俗方面有“三月三”、“五月五”等传统节日和哭嫁歌等民族特色文化。目前,贵港市已把该屯列入生态名屯来打造。
据该村村委副主任戴书明介绍,双井屯充分依托当地依山傍水的生态优势和农村土地流转项目,该屯不断发展生态农业,带动生态旅游发展。2015年,该屯作为港北区油菜花节主要观赏点,种植集体观赏和经济效益为一体的经济作物油菜花100多亩,吸引游客20多万人前来观光。
该屯还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规划种植砂糖橘、荔枝等亚热带水果10多亩,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原生态资源,打造乡村休闲旅游基地,发展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去年11月起,龙井村形成一年四季金色的向日葵花海,成为新婚夫妇拍婚纱照的好去处,更掀起了市民赏花的热情,高峰期日入园游客数量超万人。”投资商老板龙永藻介绍,为响应市政府提出的“2016乡村旅游年”的号召,在猴年春节期间,继续倾力推出500亩花海。届时,向日葵、油菜花、格桑花、百日草、海棠花等十多种花卉将盛开,喜迎八方游客。
陈氏古民居:历史磨砺出来的民族文化符号
本报见习记者 黎星豪
位于龙井村护龙屯的陈氏义兴堂祖居始建于明末清初,历经风雨洗礼,见证着沧海桑田,记录着陈氏族人的荣辱兴衰,反映了当时精湛的技术工艺,蕴含着礼仪教化、宗教意义等文化内涵,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文化遗产,也成为龙井村特有的民族文化符号。
上月30日,记者来到陈氏古民居。古民居坐北朝南,呈现江浙民居的两进式风格,正大门用青石柱建成,寓意丰衣足食。另外,门槛两头雕刻着栩栩如生的麒麟,左右对应,自成气势。古民居的外墙采用岭南地区特有的浮雕艺术手法做装饰,雕有山水、牡丹、莲花、葡萄等图案,并融入了当地壮族的建筑风格,体现“多子多福”、“花开富贵”等寓意。敲开古民居的大门,宛如穿越时光隧道回归古时候,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让人叹为观止。一米多宽的石板、硬朗的青砖、独具特色的铜瓷瓦等材料建造,古民居显得气势恢宏。而天井的雨水口雕刻成蝙蝠、金钱、龟的形象,象征着“福”、“禄”、“寿”的寓意,独具特色。屋内的墙上的分别描绘有“鹿”、“松”等为主题的壁画,画笔细腻而华丽,彰显“吉”、“寿”之意。
在结构上,古民居的建筑形制如官府布局,错落有致,正大门不在整座古民居的正中间,也不对着正厅,走进大门需要拐一个弯才能看到正厅,这可以显示出这处大家宅院的“低调”和“不露财”。每座房子有一个开放式的正厅,为三进结构,三厅比二厅高,二厅又比一厅高,除了步步高升的寓意外,这样的结构配合正厅前的天井,能极大的改善古民居内的采光、通风、防潮功能。据古民居陈氏后裔陈念信说:“再热的天,只要进来坐上几分钟就会觉得很凉快,完全不用电风扇。”
陈氏古民居的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营造之精,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可见其主人身份之尊贵。陈念信介绍,护龙屯的陈氏开基始祖为陈魁文,魁文公衍至第十代,护龙屯的陈氏开始分为有余堂、有耀堂、有庆堂和有翼堂四大家,俗称“四有堂”。其中有耀堂的陈国纬及其儿子陈广祥于清代乾隆盛世中期至嘉庆前期年间兴建了如今的陈氏古民居,并从西向东分别分为义兴堂、多福堂、永保堂、有翼堂,现在遗留下来的义兴堂为魁文公第十二裔孙士琬公故居。陈念信告诉记者,当时的祖辈家财万贯,盖有一个大房间来专门装银块,还特意购置有多把枪支来进行保护。而对于当时的建设资金来源,历史并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屯里陆续把古民居拆除改建,使古民居一度受到严重损坏,陈氏古民居已不复当年。2013年春,为了让这种精神传承下去,陈氏后人成立祖居修缮理事会,对古屋进行保护维修,把毁坏的部分重建,并翻新所有房屋。
陈念信很自豪地说:“祖宗的房子是我们的,我们作为子孙后代应尽责保护。同时,陈氏古民居作为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不只是我们龙井村陈氏子孙的,更是中华民族的。”
探访蓝衣壮的魅力
本报见习记者谭彩珍
说起港北区港城镇龙井村,相信大家很自然就想到那里居住着一群独具地方特色的群体——蓝衣壮。蓝衣壮不但拥有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还有动听的山歌,反映壮族婚嫁文化的《哭嫁歌》现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近,记者走进龙井村探访蓝衣壮,聆听那传承数百年的音韵,感受在时代脉搏跳动下蓝衣壮不寻常的魅力。
蓝衣壮服饰文化的魅力
蓝衣壮,身为壮族,因穿蓝色的衣服、妇女裹蓝色的头巾,以蓝为美,故称蓝衣壮。
在龙井村村委办公三楼蓝衣壮民俗博物馆,花轿、结婚贺布、师公戏服……都是蓝衣壮的“宝物”。据了解,博物馆分为生产用具、生活用品、文化用品、婚丧嫁娶用品四个展区。“我们的服饰有两种颜色,一种是我们的标志性服饰——蓝衣,另外一种黑中带紫。”在展示厅,工作人员黄秋兰逐一向记者介绍。
接着,黄秋兰向记者展示了一件传统手工服饰从棉花做成衣服的过程。“我们自己种棉花,还有全套设备,要做成一件衣服,先染布,后缝制,再加上各种花纹的花边。”她接着说,“尤其是妇女的服饰,手工活很繁杂,但做出来很漂亮。”
此外,博物馆里展示着多种花纹的布鞋、背带,蓝衣壮群众使用过的水车、鱼篓等设计精巧、做工精致,都是蓝衣壮群众的手艺成果。
除了服饰,博物馆还展示了蓝衣壮各种日常用具,马灯、火药盒等,好像在向人们展示着蓝衣壮昔日的生活。一件件老物件,承载着蓝衣壮群众的过去,让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蓝衣壮群众的历史和文化。
蓝衣壮山歌飘四方
山歌是壮族文化的典型代表,蓝衣壮人民用山歌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分享快乐。唱歌可以缓解疲劳之感,恋爱时唱山歌以表达相互的情谊,即使是亲人去世也要唱几天几夜,以此来抒发对亲人的哀思。
蓝衣山歌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作为一种古老的曲调,蓝衣山歌一直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蓝衣山歌优美的歌声、舒缓的旋律、朴实的内容,反映了蓝衣壮勤劳勇敢、善良淳朴的性格。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蓝衣山歌红遍郁江南北,遍及贵港市三区和玉林、横县等地。2011年,龙井村蓝衣山歌队在自治区“畅享民歌”大赛中荣获二等奖,为贵港民歌写下光辉一笔。
而蓝衣壮的《哭嫁歌》是清朝初期产生的一种婚姻文化产物,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一歌哭七日或三日,每日哭两个故事,反映了劳动妇女在生产、生活、爱情、婚姻等方面情况,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据了解,为了保护这一文化遗产,市文化局和港北区等有关部门展开了保护工作。港城镇文化站站长甘炳初从2002年至2008年利用七年的时间到村屯搜集、整理和编辑《哭嫁歌》,并形成文字材料,拍摄有关视频,制成光碟以便于保存。
经过努力,2009年《哭嫁歌》已入选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贵港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梁丽珍和刘月球等人除了传唱《哭嫁歌》外,还物色了继承人,每个人现在都带有徒弟,平时有空就教他们唱歌,学习《哭嫁歌》的历史文化,使之代代传承。
新闻推荐
...
玉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玉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