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重新翻新的港南区桥圩供销社综合服务中心。
港南区桥圩供销社皆汇百货。
供销天天快递正在配送包裹。
港北区大圩电子商务服务站。
港北区庆丰镇联华超市开张。相知相亲做农友 相依相存在农村
市供销社改革拓开新天地
本报见习记者 谭彩珍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受市场经济等因素影响,市供销社从辉煌逐渐走向没落。2008年,市供销社新领导班子打破传统思维和工作方式,大刀阔斧搞改革。如今,市供销社发展如何呢?最近,记者采访了解到,供销社发展出现回暖现象,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社企发展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2008年,市供销社以盘活资产为突破口,重点建设农资、日用品网络的配送中心和大型超市等服务平台。
过去,港北区大圩供销社门店由职工集体承包,经营传统百货,生意惨淡,就连每年的租金也经常拖欠。2009年,该供销社作为第一个项目试点,重新改造,面积从以前800平方米拓宽到1400平方米。经过一年的攻坚克难,大圩镇最大的超市——正大百货超市于2010年10月建成,统一的标识、亮丽的装修,使顾客纷至沓来,随后,其他乡镇供销社纷纷改头换面,实现了从传统百货到大型超市的华丽转身,年收入比之前增加了5倍多。
2010年,港南区桥圩镇对供销社进行了改造,把原来职工宿舍楼推倒改建为两层结构楼房,一楼为生活超市、药房、服装店等商铺,二楼作为办公用地,改造后的供销社租金立即倍增。2015年,供销社又加建了第三层,作为办公室,二楼则租出去作家具城。
桥圩供销社理事会主任覃世生认为,将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纳入经营服务综合体当中,为农户提供农资、日用品供应,农产品销售,农民技能培训,融资等经营性与公益性兼顾的服务,这种模式有效提升了基层供销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只有自身实力壮大了,才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覃世生说。
综合服务满足农户多种需求
2月24日,记者在港南区桥圩镇姚平村看到,综合服务站三个网点坐落在进村路口,与过去简陋窄小的小卖部相比,日用品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在农资店,化肥农药一应俱全;便民服务站内容也是多样化,不仅提供广播电视、电费代收、票务订购、网络缴费,还有商品代买、农产品代卖、快件收发、创业服务等业务。过去,村民缴电费、买日常生活用品要到镇上,自从有了供销社的服务网点,村民在村口就能轻松把费用缴清,还能办理其他业务。“以前到镇上要五六公里,现在村口不仅有超市,连药材、农药店都有,很方便。”70多岁的李大爷对此赞不绝口。
生产服务一马当先。据市供销社港北区办事处主任王志伟介绍,供销社农资供应点充分保证农户对农资的需求,在农耕时,不但延长农资的销售时间,还给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及清洁肥料的推广,引导农民科学、规范用肥,减少病虫害,降低生产成本。据了解,贵港市供销社农资商品服务体系的8个配送中心可辐射1100多个村屯农家店或服务站,并把肥料送到田间地头。
桥圩供销社综合服务中心不仅设有办公场所,还配套有物流中心、步行街、加油站、建材城等。记者在皆汇百货店看到,店里商品琳琅满目,顾客熙熙攘攘。“这里的物资齐全,品种多样,大大方便了农民购物。”皆汇百货店长韦美丽说。
金融电商平台助力深化改革
为满足城乡居民需要,2015年10月,市供销社引进快递网点业务,组建电子商务平台,大力开展本地特色农产品网上推介、销售,不仅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还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快递服务。
在港南区湛江供销社,除基本的综合改革,还积极拓展服务内容,为当地群众提供招工就业培训、商业保险等城乡居民日常综合服务,积极打通农村金融、电商、物流等新型为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湛江理事会主任李育毅说,供销社改革的只是为农服务的方式,不变的是“相知相亲做农友、相伴相生惠农业、相依相存在农村”的理念。
目前,贵港市供销社升级改造或新建农资配送中心8个、农资超市5个,1000至5000平方米的乡镇综合超市24个,综合服务中心(社)6个,以及物流中心、步行街、加油站、酒店、建材城等30个项目。市供销社副调研员、办公室主任杨济卿认为,服务“三农”是供销合作社的生存之基、立身之本,供销社要切实做到为农、务农,从而拓开一片新天地。
市供销社的前世今生
本报见习记者 黎星豪
计划经济时代,市供销社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举足轻重,一时间风光无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供销社因受体制等因素的制约,逐渐走向下坡路。
市场开放,供销社经营一落千丈
2月24日,记者来到港南区桥圩镇采访。1951年成立的桥圩供销社曾是贵港市最早成立、规模最大的供销社,现年68岁的杨荣贵,退休前曾任供销社副主任。他回忆道,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这段时期,供销社受到的冲击非常大。首先最棘手的就是资金问题。当时,供销社大部分发展资金依靠的是银行借贷,银行贷款的利率提高后,每年贷款的利息高达500多万元,这让桥圩供销社在1993至1995年三年时间,连年亏损。除了资金问题,影响较大的还有市场竞争。由于社会主义市场开放导致竞争的日益激烈,个体经济的增加导致价格不再受供销社所控制,厂家直销的方式让层层批发的供销社处于价格劣势。1995年,“玉林工业品批发市场成立,桥圩的零售百货大楼就面临倒闭了。”杨荣贵无奈地说。在随后的几年,供销社从五金、医药、零售百货、家电、农资五大类行行“开花”的格局中沉沦,最后只剩下农资一项盈利,其余全部亏损,总销售额也从原来的近3000万元下降到不到1000万元,不少员工面临下岗的窘境。
“股金风波”给供销社沉重一击
走向下坡路的供销社,还引发了震荡10多年的“股金风波”。社员股金曾是当时农民为取得社员资格向供销合作社缴纳的现金和实物。股金券就是当时供销社给农民提供的股金凭证。当时农民入股供销社仅是一种形式,不必出多少钱,有的可能用实物代替。聊到“股金风波”,现年61岁,退休前曾任桥圩镇供销合作社出纳、会计等职务的张钦荣说,1998年,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导致供销社的政策性亏损占用了大量资金,很多正常业务无力开展,造成经营的恶性循环,再加上供销社扩建了大型商场、营业楼、加油站、仓库等设施,占用了大量资金,严重削弱了退股能力。无力退股反而导致众人纷抢,挤兑现象愈演愈烈,闹得人心惶惶,“股金风波”由此引发。
为了平息“股金风波”,退还股民股金,供销社开始变卖资产,能卖的卖能租的能抵押的抵押,而大部分资产以贱卖的方式出售了。张钦荣说:“桥圩镇供销社的场地卖了三分之二,现在只剩下以前的三分之一。”
不单是桥圩镇供销社,贵港市内的所有供销社都是一样的凄凉景象,港南区湛江市供销社退休主任梁汉联说:“原来一整条街都是供销社的,现在只剩下这几间稀稀疏疏的门面。”曾经辉煌的的供销社,在经历“股金风波”之后,百货大楼倒闭了,厂房出售了,茶厂机械也卖了。在2008年以前的10多年里,整个供销社如同“沉没”了一般,曾经一度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供销人”齐心协力渡难关
在这个过程中,有这么一批人,始终和供销社一起经风雨、渡难关。湛江供销社副主任梁家富告诉记者,在供销社处于低谷的那段时期,整个湛江供销社全年的收入才8万元,除去一些必要的开支,根本无力给职员发工资,但他们依然坚守着。“我们家都是‘供销人\’,对供销社有一种特殊的不舍情结。”湛江供销社现任主任李育毅如是说。
正是他们的不离不弃推动着供销社发展至今。2008年后,一连串的改革让供销社在贵港突破了原有的体制“枷锁”,在盘活了现有的资产同时,还创新发展物流、保险、金融等新型服务,让供销社重新焕发了活力,再次腾飞。
供销社的印记
本报记者 黄远会
你还记得解放鞋、雪花膏等物品吗?那是人们对供销社的印记,虽时间久远,却难以忘怀。
新衣服是稀罕物
“现在的衣服总感觉没有以前的厚实。”港北区庆丰镇石卓村杨大妈告诉记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买新衣服可是稀罕得很呢,一年甚至几年才能换身新衣服。那时,要做新衣服要到供销社扯布料,每次做新衣,几个姐妹都抢着要和父母一起去供销社。现在,供销社改制了,生活超市等也多了起来,一年也难得去一次。
那时的糖好甜
家住港南区桥圩镇的黎女士对于供销社的记忆,印象最深的是店里的糖果。“小时候,对供销社的记忆就是里面的零食了,只要手里有几分钱就往村里的供销社跑。”黎女士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供销社都是高高的柜台,柜台里摆着铅笔、本子、削笔刀等物品,但还是那一罐罐透明塑料罐装着的糖果最吸引人。每次赶集她都缠着母亲买,有时母亲实在拗不过,也会买点给她们解解馋,那时就觉得供销社里的糖果是世界上最甜的。
凭票买东西
“在当时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大部分物品都要凭票购买,如猪肉、肥皂、布料、粮食等。这些日常的物品都是通过供销社采购分配购买的。”曾是供销社职工的张钦荣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要买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是收入有限,大部分家庭消费不起;二是要拿到票子。在当时,商店、饮食店、废品收购店、药店、宰猪场等都归供销社管理。
谈起供销社的过去,1972年在桥圩供销社工作的杨荣贵无比感慨:“那时候,特别是农村长大的年轻人,最羡慕公社里的供销社了,因为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供销社。”
记者从市供销社了解到,计划经济时期,供销社的购进方式主要是派业务员到国营百货批发站进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采取了贸易中心联购分销、业务员多家进货和门店负责人直接到市场进货等多种进货方式;九十年代中期实行抽本承包后,承包经营者自主进货;九十年代后期至2000年以后,承包经营者自行灵活进货。
销售方式主要按商品的种类,分门别类进入不同的门店、专柜进行销售(计划经济时期部分商品如自行车、手表等实行配额和限售或凭证供应),重大节日增设大摊销售。九十年代中后期到现在,供销社门档实行对外招租、招包,逐渐发展到向社会实行“三公开”即: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投标原则后,经营者自行灵活销售;部分商场、门店进行超市式改造后,实行了自选式销售。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唐念黄远会张庆杰见习记者梁晓冬摄)
新闻推荐
...
玉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玉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