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支持:钟婵,市优秀班主任、带过五届高三,所带班级被评为自治区优秀班级
莫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5月28日下午4时,玉林市一中,尽管是周六,但教学楼与平常无异:每间教室都坐满了认真看书、上课的学子。楼梯转角处的墙上,悬挂着倒计时牌,距高考还有9天,下面写着:提高一分,超越千人。旁边是2014年中国大学排行榜。此情此景,让走上社会已有5年的记者也不由得有些忐忑,想起当年参加高考前,自己的心情是既担忧又满怀期许。
60后还记得,上世纪70年代全国恢复高考那时,高考录取比例甚至低至2%,“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是当时最鲜明的写照。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高考录取比例已经大大提高,但对众多期望通过高考来实现理想、改变命运的学子而言,这样的形容仍不为过。
眼看开考的日子渐渐逼近,多年的努力就用2天来验证,由不得他们不紧张、不焦虑。高考前的压力来自哪方面?该如何调解?看看“学霸”们是怎么应对的,听听优秀班主任钟婵老师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莫华老师如何支招。
焦虑和压力,让他成绩一落千丈
子乐(化名)的妈妈很优秀,毕业于老牌名校。从小到大,子乐没辜负妈妈的培养和期待,一直是大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阳光开朗、成绩优秀。现就读于一中高三尖子班的他,成绩一直排在班上前几名,不料在4月底的第三次统测中,一下子跌到了二三十名。
子乐意识到自己的状态不行了,他当着班主任的面号啕大哭。他向老师坦诚,现在的他很慌乱。第三次统测时,他脑海里总是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妈妈失望的神情。当年中考发挥失常,成绩在玉高和一中线之间,妈妈第一次对他表现出了失望。子乐知道,从小到大,父母对自己是无条件地支持与信任,他担心自己无法回报父母的疼爱、期望,焦虑便随之而来。
“一直以来成绩优秀、对自己期望值很高的小孩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带过五届高三、被评为市优秀班主任的钟婵老师观察发现,去年她带的一名女生,高考前一个月来向她求助:“婵姐,我原来掌握的知识,现在什么都不记得了,脑里总浮现中考失利的场景、父母失望难过的样子。”
钟老师说,考前焦虑是正常心理现象,关键是要处理好。像那名女生,调整好后,去年高考得了全市第四名。子乐在与老师沟通后,请了一天假,回家与母亲聊天。他坦诚地告诉妈妈:“我可能没你想象中那么优秀,但我会尽力的。”母子俩的一番对话,让子乐发现,原来,母亲对自己的要求并非如自己想的那样。当年中考后,母亲一个无意识的神情,让他捕捉到了。是他误解了妈妈。
不仅如此,子乐还向父母、老师说出了心中的顾虑:心里没底,这一年是有付出,可回过头想想,却没有竭尽全力,仍留有遗憾;自己一直想上名牌大学,现在实现梦想的时机近了,却发现梦想离自己越来越远;另一方面,自认为能力很强,对高考和自己都抱着很高的期望,可现实有诸多不如意……子乐的反思、倾诉,老师、父母的开导、沟通,让子乐整个人放松了许多。
考前各种焦虑的表现
面临大考的考生,他们主要有哪些心理问题呢?在工作中,莫华接触、了解到的主要有:考前焦虑,困惑,求胜心切,情绪急躁,或缺乏信心,无所适从。严重一些的心理问题甚至会躯体化,导致身心疾病同时发作,如严重失眠、焦虑症、惊恐发作、强迫症、疑病症等,这些症状会严重影响复习备考。
“高考前压力大,表现出各种焦虑症,是普遍现象。”钟老师说,自己班上有一名女生,成绩排在年级前十几名,每逢大考,总要请半天病假,感冒或头痛。估计父母也知道女儿过于紧张了,每次都有家长来接。
这名女生告诉班主任,她回到家就觉得舒服、放松,调整后就可以应对考试了。偶尔调整不过来,她会去找班主任谈。女孩发现,原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在考试前却成了困扰她的心病,如她的床位靠近卫生间,她觉得床边有很多水,这让她觉得很难受。
“因为焦虑,导致这名女生十分在意一些琐碎的事情。”钟老师说,距高考没几天了,这“最后一公里”比起之前的复习阶段,考生们难免会觉得压力倍增,表现出各种焦虑,如复习时看不下书,注意力难以集中,却注意着周围同学的翻书声;脾气暴躁,有的女生甚至会为教室里空调、风扇开不开、开大开小而吵架;晚上难以入睡,白天精神不振。有的学生还表现出考场焦虑,一进考场就心跳加速、冒冷汗,整个人状态都不好了,还有的学生会过度去关注他人的动作。
有一名男生考试后向钟婵求助:“婵姐,考试时,坐我旁边的考生老把脚伸到我这边,坐在后面的老在玩响指,我总在想着怎么排除他们的干扰,没办法专心审题、答题。”
(下转5版)
新闻推荐
...
玉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玉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