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农肩挑西瓜走下瓜田新鲜采摘的西瓜等待上市瓜农到市场上零售卖西瓜(记者周立华摄)随着天气越来越热,西瓜作为解暑降温必备水果,也迎来销售高峰。然而,由于外地西瓜的大量进入,特别是今年本地西瓜遭遇两次雨水的浸泡,造成西瓜大面积减产,在产量创历史新低的情况下,本地瓜尽管价格上比外地瓜占优势,但销售却不容乐观。而大棚种植的西瓜,价格较高产量稳定,或是瓜农未来生产的最佳选择。
雨水一泡再泡,本地西瓜产量创新低
玉州区仁东镇绿一农业种植公司今年一共种了50多亩西瓜。其中“黑美人”种了30多亩,“麒麟王”则种了近20亩。目前除了游客采摘了一小部分外,其余的还没正式采摘上市。
据公司的陈经理介绍,由于在西瓜开始结果的时候,遭遇雨水天气,刚长成小瓜时又被泡坏。在接近收获时,再次遭遇暴雨,面临收成的西瓜再次被泡坏,两次雨水泡过之后,西瓜产量大为减少。据他估测,按照正常的情况,亩产也在1200公斤以上。而今年的西瓜亩产量只有250公斤/亩左右。今年本地西瓜的价格与往年相比相差不大,都在1.6元-2元/公斤左右。
仁东镇石地村的种植户罗华敏今年种了30多亩,其中以“黑美人”、台湾“庆红宝”为主。记者看到,在还没采摘的西瓜地里,西瓜稀稀疏疏的,成果率非常低。据罗华敏介绍,他所种植的西瓜遭遇了与绿一农业公司同样的情况,都是西瓜结果和收获前遭雨水天气,致使严重减产。据罗华敏说,基地里的西瓜已基本采摘完成,全部算起来大概在5000公斤左右,平均不到150公斤/亩。
目前,罗华敏只卖出了不到500公斤。“大部分是一些小贩来买,其他也有亲戚朋友订购部分。”罗华敏说。目前他卖出的价格都是2元/公斤。
由于产量太低,在价格与去年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种植户依然逃不脱亏本的命运。“连人工、种子、化肥一起算的话,每亩将亏近3000元/亩左右。”罗华敏说。
市场上多为外地西瓜
记者在走访玉林的西瓜市场发现,大部分为外地西瓜。22日早上,记者在玉福路口发现,在一个卖西瓜的摊点上挂着5元3只的牌子。该摊点的西瓜个头较小,目测重量在1-1.5公斤/只左右。摊点的老板告诉记者,他是从宏进农批市场批发的。他说,这些西瓜为湖北瓜,“本地瓜贵,不好卖。”当天下午,记者来到火车站的一个西瓜摊点时,发觉这里的西瓜更便宜,只卖1元/只。不过个头大多只在1公斤/只左右。摊点老板告诉记者,他这些瓜全是从南宁横县进的。“玉林卖的西瓜大多是从南宁的横县、武鸣一带收购过来的,湖北等地的只占少量。”这位摊点的老板说。
而在新民菜市场的通用超市里面,发现这里的本地西瓜也卖到了1.96元/公斤。“今年我们超市卖的都是本地西瓜。”一位管理人员说,“本地西瓜比外地西瓜甜,比较受欢迎。”
据了解,现在宏进农批市场的西瓜大部分是从南宁横县、武鸣等地拉运来的。“一个星期前每天有30个大卡车西瓜,现在少点了,大概每天20个大卡车左右。”一位市场管理人员说。
大棚种植,或是瓜农的最佳选择
位于玉州区仁厚镇新旺村的怡人农场因采取了大棚种植而在今年西瓜生产中“笑傲江湖”。据农场的老板梁瑞许说,由于他种植的面积较小,只有5亩左右,所以在销售上并不愁销路,“都是有人打电话订购后我们才送货上门的。”
据梁瑞许介绍,由于他采取的是大棚种植,一年种植3个季度,除了冬季不种,其他3个季节都有西瓜上市。这些西瓜由于不施用农药,是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价格也卖得较贵,目前卖的全是6元/公斤。“目前都不够卖,每次西瓜一成熟,马上就会被订购一空。”
西瓜是喜热作物,最忌雨水冲刷,在低温和弱光下生长不良,而大棚可以起到保温、防雨的作用。同时,采用大棚种植方法,西瓜的上市期从每年的5月中旬延长到10月下旬,实现了“一季栽培,多茬收获”,大大提高了西瓜的身价,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瓜农采取大棚种植,或许是避免“看天吃饭”的最佳途径。
新闻推荐
...
玉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玉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