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白亮
一个地方的发展是受环境容量制约的,对于榆林这样一个资源型城市来说尤其如此。
资源开发以来,榆林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尤其是矿产资源丰富的北部风沙区,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的矛盾特别突出。统计调查数据表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大开发阶段,榆林每年减少林地10万亩以上,造成不少地方地下水位下降、地表下陷、粉尘污染、植被枯死,局部生态环境再次恶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榆林在出台《关于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开展三年植绿大行动,无疑具有长远眼光和战略意义。
事实证明,这些年的植树造林特别是三年植绿大行动,使榆林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降水量增加了,风沙天气减少了。榆林的生态环境不再是“像一张纸,一捅就破”,而是像块纸板,虽然易破,但具备了一定的承载力。
当前,在打造榆林经济升级版的过程中,环境压力依然很大,生态恢复、环境扩容任务依然很重。为此,榆林市在三年植绿大行动后又将进行五年生态建设绿化大行动,以求增大“肺活量”,更好、更快地实现幸福梦。
这样的举措,无疑值得点赞。
新闻推荐
本报上海11月12日电(记者王戈华袁景智)“米脂婆姨绥德汉,清涧石板瓦窑堡炭。”这句意为“陕北女子漂亮、男子阳刚”的陕西民间俗语,已成为极具代表性的人文符号。米脂婆姨到底有多柔美,绥德汉究竟有多...
榆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