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白永林马龙
“破案神速、人民卫士。” 这是受害人马某某家属4月17日送给市交警支队二大队事故中队民警的一面锦旗,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4月4日凌晨6时许,榆林城区南郊发生交通肇事致人死亡案,肇事嫌疑人刘某事发后逃逸。事发当天正下着小雨,视线较差,现场监控视频模糊。事故中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办案民警通过现场物证和监控视频,全力开展侦破工作,经过10多个小时的连续奋战,最终将肇事嫌疑人刘某成功抓获。”事故中队队长张正卿向记者介绍这起交通肇事案。
“办理每一起交通事故案件都能体现公平与正义,这是每一位交通事故民警的使命与责任。”5月26日,记者走进该事故中队办公场所,一边听,一边看,深刻感受到民警在办理交通事故案件过程中的艰辛与辛劳,实地感受其快速处理事故的高效率和便民利民的好举措。
实行接待区、办案区、生活区“三区分离”机制
——推进岗位正规化建设
这日,记者慕名走进事故中队警务接待区,一些受害人家属当场失控大哭,并与另一方发生争执,民警频繁穿插当事人双方之间不厌其烦地讲道理,讲法律,事态才刚刚得到平息,双方家属情绪逐步稳定。
这就是该事故中队实行警务接待区、警务办案区、警营生活区“三区分离”工作机制取得的效果,既有利于受害家属情绪得到释放,又能保证民警的正常工作状态。
行进在办案区的走廊里,张正卿说:“建立这样的‘三区分离\’工作机制是中队工作的一项创新,警务接待区设立值日警官室、群众休息室、群众接待室、法律援助服务工作室、调解室、违法处理室、快处工作室、案件受理室等;警务办案区设立事故调查工作室、逃逸案件侦破专项办公室、物证技术室、法制审核室、信息工作室、事故防控室等;警营生活区设立文体活动室、阅览室、队伍建设历程室、民警心理减压室,提高了办案效率。同时,我们还率先将公安部‘六合一\’平台办案系统,全面应用到工作实践中,规范办案程序,提高事故处理工作科技含量和信息化应用程度。”
实行民警心理干预制度、建立“警官之家”生活档案
——推进队伍人性化建设
“请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干涉模式,为一线民警疏导、减压。在事故中队楼道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幅民警与家人的合影照。每年,该中队都组织民警家属来警队办公室进行参观,与民警聊家常、谈生活。同时,建立“警官之家”生活档案,定期进行家访,随时掌握民警及其家人的工作、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实践运行中取得良好效果。
“在处理交通事故时,一线民警往往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通过心理干预制度和家属联动家访,切实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民警杨禄广说。
该中队从队伍的客观实际出发,在实行民警心理干预制度方面,建立民警心理减压室,调节民警工作压力强度,为民警提供心理咨询、问卷调查、心理健康分析等服务,制定减压计划,开展减压活动。同时,实行“微课堂”培训制度,坚持每周一讲,人人参讲,内容自选,课件自备,课内互动,课外备学,让“微课堂”培训活动成为民警提升素养的最佳平台。
远程科技处警与网格化现场处置相结合
——破解“小事故大拥堵”难题
“第一步关注‘榆林市交警二大队\’微信公众号,了解事故处理流程;第二步拍摄现场照片,固定证据、恢复交通;第三步当事人各方约好时间(24小时内)到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服务中心办理相关手续。”在该中队快处办公区墙壁上,醒目地写着快处“三步走”流程。
“为解决城区‘小事故大拥堵\’的瓶颈问题,我们中队将原有单一的出警模式,转变为指挥中心远程科技处警与网格化勤务现场处置相结合。”张正卿说。
该中队通过指挥中心利用“双微”平台引导事故当事人快处快赔,实施快处“三步走”工作流程,在辖区五个外勤中队设立了道路交通事故快处指导岗,警力下沉到一线外勤中队工作,进行现场指导。转变原有的快处区功能,成为理论指导和指令发出区,进行统计分析,调配警力,监督快处工作。
此外,事故中队与市级各家保险公司建立合作机制,在警队设立保险前置服务工作站,每周定时提供保险咨询服务,与市法律援助中心建立合作机制,在警队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由援助律师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对符合援助条件的困难群众提供免费诉讼、代理服务。
新闻推荐
荟景新园小区门口人员稀少,比较安静。文图/本报记者赵娜“奇怪,广场上的音乐声没了,小区内的喷泉也停了,就连傍晚带着小孩出来遛弯聊天的人也少了许多!”家住榆林高新区荟景新园小区的季女士从外地出...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