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刘雨元
今年以来,榆横公安分局立足社区警务战略,统筹规划、一体布局,突出专职化、信息化、一体化建设,不断创新基础警务思路,夯实基层基础根基,延伸警务工作触角,提升服务群众效能。
突出“专职化”,筑牢基层基础根基
按照外观标识、基础设施、警务内容、台账资料“四统一”的标准,打造了兴达路、绿洲阳光两个亮点警务室,并严格按照警务室民警和辅警1∶3的比例,通过机构“拆庙”、机关“减员”、公开“选将”等方式,将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善于开展群众工作的20名民辅警配备到社区警务室,专职化开展基层基础工作。目前,警务室警力占到了派出所总警力的28%。
通过社区警务工作会议、专题培训班、跟班作业、以老带新等方式,开展基层基础、职责任务、群众工作、信息采集应用、计算机操作等技能培训。今年以来,组织行业场所代表、经文保单位代表、小区居委会代表召开治安防范会、专业培训会,不断提升社区民警业务能力。
规范社区警务室标识,建立并完善了10项制度流程,印制了25种业务台账及信息采集表,严格落实了警务室专职民警一律不参加派出所值班、一律不安排案件侦破查办指标、一律不随意抽调参与非警务活动“三个一律”要求,将社区民警在岗率和履职情况等作为督察、巡查重点,纳入派出所考核范围,作为年度评优评奖依据,激发了工作活力。
着眼“信息化”,盘活基层基础资源
抓实基础信息采集。为兴达路、绿洲阳光两个社区警务室接通了公安专网,配发了平板电脑,严格落实社区民警常态化信息采集录入机制,扎实开展标准化信息采集,将辖区各类基础信息录入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实行集成管理,提供全警应用。目前采集各类社会信息10余万条,协助破案20余起,利用采集信息破获案件占到破案总数的14%。
强化社区技防建设。将“大喇叭”“防盗芯”、电子门禁以及智能“小探头”等技防建设,作为推进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严密部署安排,严格督导推进,建成各类小探头1万余个,辖区各居民小区、内保部门、金融单位建成监控小平台100余个,实现了居民小区、内保单位等内部监控全视角、全覆盖。
深化“双向积分”应用。将“双向积分”系统应用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全面推广社区警务“双向积分”应用考核,为2个警务室配备了电脑、高清摄像头等硬件设备,先后3次组织社区民警开展了系统操作技能培训,为“双向积分”系统高效应用奠定了基础。目前,“双向积分”系统有4人产生积分。
推进“一体化”,提高基层基础效能
“联防联动”推进社会安防。组建由各企事业单位、行业场所、住宅小区居民等参与的300余名“红袖章”队伍,开展联勤联防工作,解决了公安机关“孤军奋战”的问题。建立了治安联防联动协作机制,采取情报信息“联通”、警务工作“联勤”、社会治安“联防”、治安问题“联处”等多种形式,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治安防控、治安巡逻和隐患排查工作。今年以来,辖区居民小区共发刑事案件14起,同比下降13%。
“联调联处”化解矛盾纠纷。重点聚焦辖区居民小区因物业管理、房产办理等引发的矛盾纠纷,积极协调市信访局、榆阳区政府、高新区综治办、航宇路办事处等部门,建立了多方参与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累计摸排调处矛盾纠纷37起。特别是成功稳控绿洲阳光、绿源、御溪台等小区因内部管理等引发的矛盾纠纷,防止了辖区居民小区矛盾纠纷的连锁反应。
“联抓联管”夯实人口管理。按照“公安为主,社会参与、共同治理”的思路,采取“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证管人”等措施,扎实做好户籍业务办理、居住证办理、出租房屋登记、重点人员管控、人口信息采集等工作。目前,累计办理户籍业务2086人、身份证579张、居住证171张,建档列管各类重点人员24人,清理检查出租房屋256户,登记流动人口709人,使各类人员来能预警、动知轨迹、走明去向、全程掌控。
新闻推荐
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高端引领,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榆阳区——向国家级高端能化基地核心区迈进
本报通讯员王森谢安发近日,笔者从榆阳区发改局了解到,“十三五”期间该区将以“抓党建、强基础、兴产业、促发展”为总体思路,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高端引领,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
榆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