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正确决策的基础,也是各级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市委书记戴征社强调,要通过大讨论,对市委确定的十大战略课题进行调查研究,破难题,找路径,谋划好今后发展。戴征社多次走进县区、部门单位及各类园区内展开调研,深入企业、农村、社区等地,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同群众零距离接触,倾听诉求,同基层干部座谈,共话发展,为基层干部深入调研带了个好头。
十大战略课题涉及高端能化、资源与生态、城镇体系、新农村建设、经济转型、各类产业园区、金融创新、发展环境、民生事业、队伍建设,围绕建成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的科学路径进行讨论,意义重大。从榆林是一座年轻城市的现实出发,紧盯国际国内技术前沿,由宏观到微观,由理论到实践,把战略定位、思路规划落实为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发展项目,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广泛调研,建言献策。各县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制定调研方案,通过走到基层、走进群众、走出榆林进行调查研究、考察学习,为十大战略课题寻找理论上的支撑点。组织召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优化环境,我该怎么办?”主题讨论会,剖析存在问题,查找主观原因,提出改进办法。要动员干部职工人人建言献策,举行“建言献策”评比活动,对有质量有见地的建言进行表彰奖励。
深入调研,找准问题。十大战略问题都是影响榆林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关系到榆林在国际国内激烈竞争中能不能站起来的问题,是关系到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建设目标能不能实现的问题。问题找得准不准,直接关系到解决问题的成效,进而关系到整个大讨论活动的成效。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把掌握了解榆林市市情,与了解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起来,以问题为导向,围绕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集中大讨论,比较分析优势,查找差距不足,归纳梳理思路,形成相关意见,为市委决策部署打好基础。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新的起点上,只有通过“交换、比较、反复”,才能取得扎实有效的调研成果,谋长远、强优势、破难题、补短板,谱写出榆林追赶超越的新篇章。
新闻推荐
立足脱贫攻坚大局,坚持***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榆林市人社部门——“六大工程”助力脱贫攻坚
本报记者吕晶报道今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立足全市脱贫攻坚大局,坚持***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积极实施转移就业拓展工程、自主创业扶持工程、职业培训赋能工程、社保能力提升工程、人才智力...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