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一路相伴,读者的鼓励和支持让我们感动,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站在20年的新起点,读者的每一条寄语对我们更是宝贵。不足之处,我们将在以后的日子尽量弥补,得到读者点赞的地方我们也会继续加油。未来的日子,希望我们能够携手前行,收获更多的惊喜和感动。
1 创造下一个无限美好的20年
读者:张蓉 年龄:24岁 职业:银行职员
寄语:很多人习惯于上网、刷微博、玩微信,热衷“快餐式”的碎片化阅读、快阅读、跳跃式阅读。作为90后,我却更喜欢阅读报刊和杂志,这个习惯是受爷爷的影响。
时代在发展,媒介形态日益丰富,但是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能够重视读书读报,加入到满阅读、深阅读、思考性阅读当中来。在此,我也祝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的《华商报》20岁生日快乐,在“互联网+”时代,与新媒体融合创新,获得更充足、更新鲜的养分,创造下一个无限美好的20年!
2 报纸能更多关注社会民生
读者:王治恩 年龄:56岁 职业:个体工商户
寄语:关注新闻,关注《华商报》数年,上班时总喜欢拿着一份《华商报》阅读里面的时政、社会新闻,现在很多人都喜欢从手机上看新闻,但是我还是觉得纸质的报纸更有可读性,里面内容解析得更清楚,一直到现在,我都喜欢阅读纸质的报纸。
值此《华商报》改版20周年之际,我也祝陪伴在我身边的《华商报》能够更多关注民生,为读者提供更多的社会民生新闻,同时能够解析更多的养老、扶贫等时政政策,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政策,让人们老有所养。
3 关注民生 办出榆林“泥土味”
读者:卜伶丽 年龄:30岁 职业:交警
寄语:20年的风风雨雨,《华商报》向社会展示出了一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主流媒体的大报风范,关注民生,贴近基层,服务百姓,深受广大群众拥戴和欢迎。
值此《华商报》改版20周年之际,我衷心期愿《华商报》继续以“民本为魂、民生立报”的办报理念,办出榆林“泥土味”,弘扬社会正能量。
4 不忘初心 使命长青
读者:刘和雨 年龄:30岁 职业:机关工作人员
寄语:改版20年来,《华商报》作为一个记录者和见证者,用铅字帮我们铭记下无数逝去的时光,也正马不停蹄地跟踪瞬息万变的当下。作为传统媒介,华商报沿革一份报纸的庄严使命,更跟随时代不断创新。站在20周年的节点上,华商报新闻人再次出发,不忘初心,使命长青!祝《华商报》越办越好!
5 贴近群众 办老百姓的报纸
读者:贺国宝 年龄:62岁 职业:门卫
寄语:作为一个门卫保安,每天都会收到很多报纸,最喜欢看的还是《华商报》,送报员一送到便打开阅读,尤其喜欢看本地新闻和社会新闻。
坚持看报纸,关心身边事,希望《华商报》贴近群众,一如既往地办老百姓爱看的报纸。祝福《华商报》改版20周年,越办越好。
6 让传播更有价值
读者:曹东亮 年龄:31岁 职业:营销策划部经理
寄语:虽已不记得最早是哪一年接触的《华商报》,但在师大长安校区图书馆杂志报刊专区,翻阅最多的就是《华商报》,毕业后在南方工作时,想了解家乡事,就会打开华商报电子版,寻找那份牵挂与慰藉!十多年来,与华商报一路相伴,风雨相随!如今,正值《华商报》改版20周年,作为一名忠实的拥趸,希望华商报能一如既往从大众化的视角记录社会百态,用平民化的思维呈现万千世界,让传播更有价值。华商报记者 贺静静 杨虎元 张云飞 李敏 祁铭 赵一鸣 摄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王旭报道为进一步提升民警执法能力,巩固民警的执法理论知识,6月13日下午,市交警支队举办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竞赛。为搞好这次竞赛活动,支队成立领导小组,印发了《榆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法律法...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