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梭,岁月如歌。一载风雨,一载收获。转眼间,改版后的《华商报》迎来了20岁的生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报社的一名记者,往事桩桩件件,历历在目。驻足回望,曾经走过的足迹依然清晰;展望未来,我们坚信会有更多的足迹出现在远方。
1 坚守梦想 重新出发书写明天
榆林记者站记者 贺静静 入职时间:2010年4月
感言:2017年6月28日,是我进入《华商报》工作的第2621天。翻开采访本、打开电脑、再看看已经成形的报纸,才发现凝聚了太多人的艰辛与付出。
庆幸自己学的是新闻专业,庆幸自己选择了新闻职业,更庆幸加入到华商这个大家庭。7年了,才深深懂得当记者的压力与艰辛,光荣与责任。酸甜苦辣的背后,有过欣喜,有过懊恼,有过自责,而每一次因为有感谢、有鼓励,让我变得成熟、富有责任,更加自信满满。
华商20岁了,青春正好。站在新的起点,我们信心满满,华商的明天必定更美好!
2 阳光灿烂的季节 我们同在
榆林记者站记者 祁铭 入职时间:2011年8月
感言:唤起温暖而复杂的感情,激发丰富而深刻的想象。以诚实为至高原则,以事实为第一追求,致力于发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揭露表象下面的真相。我们努力超越新闻事件表面的冲突、矛盾,去发现内在的规律性成因和制度性缺失,推动制度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无畏探索,披荆斩棘,在这个前进与冲突的时刻,我们更加渴望理性的思考和清晰的表达。太阳一出,我们上路。未来的路上,让我们一路同行,一同舞蹈,一路行歌。
3 5年成长 前行脚步永不停歇
榆林记者站记者 张云飞 入职时间:2012年2月
感言:2012年,我告别了校园生活,加入到华商这个大家庭,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记者。5年过去,回看来路,成长的脚步清晰可见。桌边一直留存着进入报社以来的每一张报纸,只有在回看一张张报纸时,才会感受到时间的厚度,每一篇报道、每一块版面都见证了我们所经过的时光、付出的努力。
《华商报》改版20周年,作为华商报的一员,我深感荣幸。《华商报》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在行业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感谢华商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希望《华商报》蒸蒸日上,越办越好,再铸辉煌,永耀三秦大地。
4 风雨兼程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榆林记者站记者 杨虎元 入职时间:2013年7月
感言:在大学的课堂上,老师曾告诉我们,“新闻就是要让你们拿起手中的扫帚,去清理大地的积雪,让它露出本来的面目。”从事新闻行业,我一直没有忘记作为传媒人的人文理想和社会责任。
走过榆林的大街小巷,从普通的创业者到创业成功者,从大学生到经理人,从小摊贩到大学学者都有《华商报》的读者。从街头巷尾的小事到轰动全国的大事,采访笔记一本接一本,采访经历让我逐渐成长。
20年,我一直和你前行,20年后,我一直在路上,我们必将风雨兼程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5 理想可以战胜一切彷徨和怨艾
榆林记者站记者 李敏 入职时间:2013年7月
感言:4年时间,一篇篇稿件见证了我的成长,真实和平凡一直激励着感动着我,驱使我不断前行;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人物,每一步脚印都已经烙印在我心中无法磨灭。20年时间,一期期报纸见证了华商的辉煌之路,每一个华商人都满怀激情与理想。与新闻同行,是一种梦想,更是一种责任。
也许前路注定坎坷,但我坚信,理想可以战胜一切彷徨和怨艾。
6 时光记忆
榆林记者站记者 赵一鸣 入职时间:2014年3月
感言: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路途,工作中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与不同的风景,都有可能成为一生中难忘的记忆。一路走来,我们一起奋斗、一起欢喜、一起打闹,经历过无数次风吹雨打。
我们在工作中无法猜测即将迎来的是什么样的风,没有预兆的目的地在哪,可是我们终究不能停下前进的步伐,因为时间不允许我们停下,更不允许我们在任何地方停留。只有在前进中不断学习、不断磨练,共同再创《华商报》辉煌未来。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高苗报道6月24日上午,榆阳区党员“亮身份作表率”志愿服务授旗宣誓仪式在城区世纪广场举行。授旗仪式上,市政协副主席、榆阳区委书记苗丰向榆阳区党员志愿服务总队和区委、区人大、区政府...
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