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新闻 横山新闻 神木新闻 府谷新闻 靖边新闻 定边新闻 绥德新闻 米脂新闻 佳县新闻 吴堡新闻 清涧新闻 子洲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榆林市 > 榆林新闻 > 正文

扛椽柳 记榆阳区鱼河峁镇黄崖窑村党支部书记王玉生

来源:榆林日报 2018-10-10 08:51   https://www.yybnet.net/

王玉生在黄崖窑村产业道路施工现场指导工作。

文图/高琳

陕北这一方高天厚土,农耕和游牧文化在这里交织,黄河和长城这两条中国文化命脉在这里汇聚;这里英雄辈出,赫连勃勃、李自成、谢子长、刘志丹等这些吃钢咬铁的陕北好汉,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陕北父老用实干托举着中国梦,昂首阔步走进新时代。

王玉生,就是新时代的一位陕北好汉。

(一)且看今朝踏歌行

王玉生是榆阳区鱼河峁镇黄崖窑村党支部书记,2011年底,他毅然放下榆林市生源物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身段,一头扑进沟壑纵横的黄崖窑村,一干就是八年。

八年的农村综合治理,他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魄力,让黄崖窑村改天换地,沧桑巨变。

走进黄崖窑,好一幅秋日丽歌图!

旧日弯曲狭窄的通村公路被拓宽取直;墙倒舍塌的破窑洞、污水横流的巷道、臭气熏天的猪羊圈都被按了删除键,500孔齐刷刷的石头老窑洞群焕发生机;村委会办公楼透视出“大美榆阳,党建领航”的庄严;200多年的老戏楼修复如旧,静静聆听历史的回声;三个休闲广场,太极拳、大秧歌、陕北民歌轮番上场;一辆辆观光车、山地自行车穿行于观光园;路边的小贩,吆喝着自己的生意;彭家小院满客满座,一团喜气,蒸腾着农家生活。

步入别院,整洁明亮,鲜活生动。西墙头上搁的老南瓜还在汲取日月之精华;院墙边的葡萄架下,还藏着几串深紫的葡萄;小菜园里,日渐枯黄的豆角架下,几根豇豆迎风起舞,一棵棵大白菜长势正欢,朝天椒依然摆出一副傲人的姿态。

黄崖窑,亮出“宜居、宜业、宜游”的王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火了。

2016年,这里被榆阳区委、区政府命名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又先后获得“陕西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陕西省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试点村”“陕西省水土保持示范区”“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等殊荣。

一拨一拨的考察团惊叹不已,想找到这个村庄的发展秘笈。

(二)重整山河待后生

黄崖窑村位于榆林城区东南53公里处,属于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曾属于“靠天吃饭,十年九旱”的贫困村,全村辖黄崖窑、崔墕、桃黍沟三个自然村,总面积15.3平方公里,耕地6893亩,总人口570户,1752人,常住人口358人。

回眸历史,黄崖窑村也走过一段曲曲折折的路子。20世纪60年代,即农业学大寨时走的是高西沟模式,打淤地坝、修梯田,最早种了100亩果园,塞上秋来瓜果飘香,属于人见人爱的红旗队。

70年代,有村办集体合作社石灰厂,集体经济搞得红火,群众的每个工分可以分到2元多,一般队只能分到2角到3角,差队只能分到几分钱。

80年代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与麻地沟和走马梁小组,因地界、宗族、派性问题,支部班子涣散,群众不团结,并成为“三国队”,乡镇干部没人愿意来驻队的“烂杆村”。

90年代初,这个黄土高原上普普通通的小山村,虽然山大沟深,穷乡僻壤,却没有挡住城镇化的洪流。1991年,王玉生跟着舅舅,怯生生地进了榆林城。

榆林城的发展机遇大好,脑子活泛的、眼界开阔的都揽到第一桶金,王玉生也不例外。凭着他的木匠手艺,凭着他特别能吃苦、特别想混出个人样的犟劲儿,1991年六月初一出门,到腊月二十八,每天起鸡叫、睡半夜,整整7个月没休息过一天,挣到8000元钱。当时他才二十出头,还是一个茂腾腾的后生。

村里包工头多了,群众钱包鼓了,黄崖窑村渐渐被走出去的家乡人遗忘,一度濒临人口流失、民居闲置、土地撂荒、产业萧条、社会功能衰退的尴尬。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如同一声春雷,唤醒神州大地,也同样唤醒了陕北小村黄崖窑。

2006年,榆阳区按照新农村建设总方针,试点示范,引领带动新农村建设,试点倾斜于城郊工矿区和公路沿线的川道区,黄崖窑村因立地条件差,没有列入第一批试点。

2011年,“美丽乡村”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代名词,全国各地掀起美丽乡村建设新热潮,鼓励企业家返乡创业。榆阳区率先出台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拿出真金白银举措,各乡镇硬性分配任务,建设美丽乡村样板村。

鱼河峁镇党委政府负责人想起了黄崖窑村的民营企业家王玉生。

彼时的王玉生,正值创业巅峰时刻,业务扩展到路桥、建筑、餐饮领域,成为榆林市生源物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2011年11月,时任鱼河峁镇党委书记的李荣和镇长秦岗,邀请王玉生等40多名企业家座谈,动员他返乡创业。

他沉默了很长时间,说一个月后答复。

其实,早在2008年开始,村里就有老辈人劝说王玉生回村。面对他们期盼的眼神,王玉生思想也动摇过。想起45岁就过世的父亲,村里人曾几元几角凑钱给父亲治病,不回来,就是有恩不报非君子。想起自己15岁当家立门,学会穿鞍子、盘缰子,他犁地,妹妹点籽,母亲拿粪,一家人起早摸黑侍弄那块庄稼地,家里依然年年闹饥荒,村里人与他有“升米恩”。

也许是他“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也许是生命之外还有生命。一个月后,他回来了,带着现代企业家的谋略、才智和雄厚的财力,还有满腔的创业情怀,回到黄崖窑,全票当选为村主任。

(三)铺就大道强基础

“天之高焉,地之广焉,唯陕之北”。陕北好汉王玉生,开始在山上做起了文章。

白天上山,俯瞰村庄,查看地貌,观察道路和峁沟河蜿蜒的流向。村民不明白,他说做规划。规划不是都在办公桌上绘制的吗?忘记了他还是建筑行家,广袤的大地就是纸张,一根枯树枝就是笔杆。他就地画图,道路、房屋、河流,任意位移,村庄的规划图在脑海里成形。晚上,挑灯夜战,把脑海里的规划图再绘到纸张上。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党的惠农政策,他说政策就是方向,把农工部发的中央一号文件手册翻得稀巴烂。

他不舍昼夜走访群众、讨论交流、召开会议,他讨教专家、对接领导、日夜思谋、反复商榷,最终敲定“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乾坤天地人自然和谐”的生态综合治理规划,拿出“规划引领、设施提升、环境改善、乡村美丽、产业融合、人民幸福”的发展思路,为榆阳区南部山区农村综合治理迈出第一步。

2012年正月初八,是黄崖窑村机械隆隆、春潮涌动的第一天。王玉生把生源物资有限公司的20多台大型机械开到村里,常年在外做工的匠人和小工也跟着回来,在山上开始了80多人大会战,吃大灶饭。

“若要富,先修路”。王玉生从整修通村公路开始,掀开冰山一角。

原路两侧都是民居,规划拓宽取直,涉及7户村民的窑洞要拆迁。他挨门逐户疏通思想,有的群众资金困难、有的群众缺少人力,不同意拆。最后商定由他出资,新修7户人家的房子,他给每户垫支8万余元,其中给王怀贵新修了四孔窑。同年5月份,一条500米长、12米宽的三榆路修通了,村民奔走相告,家门口有了车马大道。

新一届村委会领导班子没日没夜地干,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历时3个月,宽敞气派的村委会办公楼拔地而起,从而改写了黄崖窑村没有“阵地”的历史。

随着家风广场、村委会广场和戏楼广场相继完工,村庄的绿化、美化、亮化紧跟配套,黄崖窑村呈现出一派宁静祥和、绿色环保的现代化气息。老年人有了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年轻人有了回村谋事的新想法,村民的幸福感写在脸上,更美在心上。

战天斗地一整年,黄崖窑村基础设施改造全面升级,走在宽阔的街道上,王玉生发自内心地感叹,搞了这么多年建筑,唯有这次才是给自己人做工程。他一脸黢黑,人瘦了一圈,看起来比农民更像农民。用妻子常爱堂的原话说:脸上除了皱纹是白的,别处都是黑的。

2012年,王玉生给村上个人投资300余万元,他说做出400多万元的工程。

企业家,总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可是,王玉生定了铁律:第一,黄崖窑村所有工程村上人自己做,一律不要外人;第二,匠人小工,一概不允许看利润,只挣本分工钱,匠工每天工资280元,小工每天120元,所有工钱由他包揽。

他创业二十多年,带出来很多村里人,不是匠人就是小工。村上工程开工,他寸步不离,亲自守在工地上监工督战,操作示范,哪里做得不合格随时拆除,重新返工。他说,村里的群众等于给自己做工程,带着感情做工程,要绝对保证质和量双达标。多做出来的100万元工程,其实就是不让工人看的利润。这正是黄崖窑村投资300万元能做出400万元工程的秘诀所在。

(四)“三园联动”兴产业

如果说,通村公路是通往世界的窗口,产业道路就是群众的衣食保障。黄崖窑村的口粮田在高山陡坡上,祖祖辈辈都是用最原始的手法在土地里刨粮食,最现代的农用工具就是“驴拉车”“牛拉车”了。

2015年早春二月,陕北真正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王玉生的挖沟机、翻斗车、装载机混隆隆地散落在山沟峁梁,开始劈山填沟,兴修产业路。

经过60天日夜奋战,大干快上,一条3公里长、4.5米宽的产业路,从村口直通苍山之巅。

打造种植园。2017年,投资30万元在山上先建起小高抽站,可以灌溉1000亩山地苹果园;2018年,投资60多万元在山上建起大高抽站,可以灌溉2000至3000亩口粮田,黄崖窑是榆阳区南部山区的小杂粮适生区,绿豆、糜子、土豆、玉米、豌豆、高粱只要有了水源保证,广阔田野定当生机勃发。

采摘园正在成形。黄崖窑村群众自古以来就有果蔬产业理念;20世纪90年代,崔墕小组人均有1亩苹果树,有赤杏、梨、葡萄、李子等品种,还有2800亩大扁杏;2015年,新种植果树100多亩,2017年又种植高苗果树600多亩,2018年种植300多亩,以山地苹果为主,还有核桃、梨树、文冠果等,村上常年聘请一位农艺师崔仲明管护,2018年部分果树挂果,预计2019年千亩果树大面积挂果,那规模将是何等壮观,那景色将是何等迷人。

养殖业历来是走马梁小组群众的传统优势产业,2017年投入30多万元,引进黑毛土猪50多头、牛30多头打造有机生态养殖园;麻地沟小组养鸡户鸡仔存量达上万只,崔墕小组引进和推广布尔山羊、小尾寒羊、白绒山羊等品种,养殖户羊子平均存栏200到300只。

顺着产业路环山而上,但见“三园联动”,平分秋色,千山拥翠,万山红遍,风吹草低,牛羊塞道,无限风光在山里。这几年,林业上投资300多万元,栽树3万多株,有红花槐、国槐、紫槐、圆柏、侧柏、垂柳等,山上的绿化面积达到20%。山上的树苗可以浇水,成活率达到95%。王玉生讲起他的治山经,滔滔不绝,眉飞色舞。他俨然从董事长成功转型,成了一名土生土长的“三农”专家。这条打通三园的产业路投资120万元,2015年得到省财政厅40万元的奖补资金,这也是黄崖窑村发展建设四年来得到财政奖补的第一笔资金。

为什么不去争取各级政府项目资金?王玉生说:“我的原则是尽量不给党委政府添麻烦,有多大脚就穿多大鞋,钱没了可以再赚,村上的事情比家事大。”

(五)百年窑洞又逢春

2015年5月,黄崖窑的500孔老窑洞犹如枯木逢春,老树新花。

村民居住的窑洞是传统石头窑洞,清一色圆形穹顶,石雕门面,木质门窗。横平竖行,布局规整,旧居改造容易出效果。欣逢榆阳区美丽乡村财政奖补的好政策,村上立即制定“保护原窑洞,外观改旧如旧,内设功能现代,人畜分离,巷道硬化,排供水畅通”的总要求,发动群众筹资改造,区财政每户补助1万元,群众自筹2.8万元。群众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可是还有两个小组群众埋怨奖补资金太少,有的群众意见是,就一万元奖补资金,紧钱吃面,个人再不拿钱。王玉生急了,他说:“一万元只够做面子工程,内部设施功能上不来,美丽农居改造就是白干。”

群众意见保留,分步改造。先改造黄崖窑小组的76孔窑洞。统一施工改造,统一大门围墙,统一硬化院落,家里有了卫生间和淋浴房,车能开到家门口,走路脚下再也不沾土了,群众在农村也过上了城里人的好生活。

麻地沟小组和走马梁小组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主动要求改造。直至2016年春,三个小组169户的500孔旧窑洞齐刷刷地改造一新,成为黄崖窑村最壮观的一道风景线,诠释了“乾坤天地人自然和谐”的发展理念。

财政奖补小数,群众自筹大数,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黄崖窑村创造了美丽乡村建设旧居改造的可复制模式,在榆阳区广为推开。

黄崖窑村有一处老祖先聚族的窑洞,已有300多年历史。王玉生的理念是加固维修,予以保留,打造黄崖窑村孝道文化基地,便于后代寻根问祖,不忘来处;在产业路旁,尚有解放前的60孔接口石窑,打造成了具有陕北地域特色的农家小院。

每到夏秋时分,去黄崖窑的小院里坐坐,品尝农家美食,体验农家生活,体味“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的意趣,令人心驰神往。

(六)一池绿水胜江南

水是生命之源。

2013年开春,黄崖窑改造拦河坝,振兴水利设施。1958年的大坝,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河堤干涸,滩地几百亩水地眼看着撂荒。自开工之日起,王玉生时刻盯着工地,不敢有片刻马虎。耗时两个月,投资110万元的第一期大坝——黄崖窑村的母亲河开始蓄水灌溉了,大坝合龙口之日,十万响鞭炮齐鸣,全村欢腾。这是黄崖窑村民对母亲河的敬畏,是对生命之源的神圣献礼。

开弓没有回头箭。2016年,第二期拦河坝新建开工,投资150万元,蓄水8万立方米,成了塞上江南的水上乐园。每到油菜花节,游人如织,游艇在孩子们的惊呼中白浪滔天;2018年,第三期拦河坝新建开工,投资60多万元,蓄水4万立方米,成了走马梁小组100多亩农田的水源储备。

三个大坝蓄水12万立方米。这水,上游源自窟野河水系,下游是汇入无定河的一脉支流,碧波荡漾,清澈可鉴,黄崖窑成了名副其实的塞上江南。

时光机停到2016年,黄崖窑村综合治理按照五年发展规划如期实现。“让村民生活设施、生产条件改善了,群众思想捋顺了、日子好过了”,这是王玉生返乡创业时的初心。村上完成了2700万元的项目工程,其中他个人投资1400多万元回报桑梓。

喜看今日黄崖窑,依山傍水,人富村美,一举成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王玉生做梦也想让农民过上的好日子可以说实现了,用他自己写的小诗表达吧:

干山硬梁不见荒,

立坡深沟果飘香。

幸福不忘共产党,

主席精神放光芒。

陕北作家柳青在他的名著《创业史》中说:“人生的道路是很漫长的,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王玉生返乡创业时,刚过不惑之年。这要紧的几步,勇毅笃定,蹄疾步稳,充分彰显了一个对党忠诚、善谋有为、敢于担当、不怕吃亏的好班长的风范,也彰显了一个党建引领、团结奋进、艰苦创业、坚强有力的好班子格局。

(七)“三产融合”谱新篇

岁月静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2016年已到尾声时,王玉生又制定《黄崖窑村十年发展规划(2016—2025》,黄崖窑再度吹响冲锋号,发展乡村旅游,发展观光农业被提上议事日程。

2016年,村上成立农民种植业合作社,55户入社农户,按照“确权、确股、不确地”的土地流转模式,流转土地1200亩,其中滩区水浇地500亩试种油菜花,一举成功。“到黄崖窑看油菜花”的微信刷爆朋友圈,“网红”黄崖窑极大地助推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升温。

水上乐园置身于油菜花田腹地,初夏时分,花开成海,绿水清波,烟波浩渺,帆船点点,游艇飞驰,不知身在何处,恍然世外。

顺着产业路上山里看看,可乘坐观光车游览,可乘山地车骑行,也可以步行前往。2015年,区委农工部投资50万元打造产业路的文化墙,雕刻着“二十四孝图”。

2017年,村上投资近千万,新建了游客接待中心、窑洞宾馆、农展厅等大型土木工程,修了旅游专用房,供游客售票、休息,添置了观光车、山地自行车;半山湾里藏着垂钓园,烧烤区、垂钓区、观赏区成为水岸风物。2018年新修起小吃一条街,24间房,各色小吃开始营业。2019年,山地苹果采摘园可投入运营,计划再种植100亩到200亩黄花,打造“黄花小镇”,黄花开花期有两个月时间,与500亩油菜花错时开放,延长观花期。

黄崖窑的旅游产业历经三年艰苦打造,已经有了丰厚的回报。王玉生给群众算了一笔账。2017年,乡村旅游带动地方经济40余万元,2018年带动地方经济60余万元。2017年,农民种植业合作社建起榨油厂的收入,观光园门票和自行车有了收入,于2018年底可以分红,预计人均分红1000元左右;群众在合作社打工的年收入,人均最少在万元以上,手艺人年收入在4万元以上。群众既有分红收入,又有打工收入,还有一部分种植收入,黄崖窑村走出“三产融合”的路子,如同家门前宽阔笔直的通村公路,成为眺望世界的通途。

其实,黄崖窑的乡村旅游主产业收入,至今藏在深山人未识。1000亩山地苹果,专人养护,水源充足,施菜籽油饼、羊粪、青杆黑豆等有机肥,果树根深苗壮,长势喜人,果苗两三米高,王玉生夸起他的山地苹果园,一脸喜感,就好像甘甜清脆的大苹果已经摆在眼前,充满诱惑,也充满向往。

(八)“三变”改革正当时

2017年3月,耗资760多万元,兴修了2600亩高标准农田,坡地变成了平地,荒地变成了耕地,劣地变成了好地。这是黄崖窑村发展产业的大好事,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高标准农田归个人管理还是归合作社管理?归个人管理,不利于美丽乡村整体推进,过不了几年,撂荒弃耕复发,前功尽弃。归集体管理,首当其冲的一步就是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此时的王玉生,夜不能寐,寝食难安,改革步入困境。

正当王玉生权衡黄崖窑村产权制度到底改还是不改的时候,榆阳区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10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县推进县区,黄崖窑村别无选择地被推到风口浪尖。

村上的第一书记谢海峰说,那段时间,王玉生压力太大,有时深更半夜打电话叫醒他,一起上山,讨论村上的事情:怎样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才能保证群众的利益;怎样才能让黄崖窑的村民富起来;怎样才能把乡村旅游搞起来。

村上的王怀银老人也说,虎生(王玉生小名)有几次半夜叫醒他,陪着转河滩、转果园、坐在石头峁子上说改革。

离岗老领导高怀华到村上调研,和一名年轻人刚聊了几句,年轻人说:“我赶快要去干活,王玉生累死累活给村上做事,自己偷懒就对不起他。”

如果说,农业的主要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村的主要问题是农民问题,那么,农民的主要问题就是利益问题,利益摆平了,农村改革就顺畅了。

王玉生抓住“利益”这个核心,如同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他站在群众角度,开始逆向思维,哪怕有一天合作社解散,群众能分到的土地数量依然不减,才能确保群众利益。鱼河峁镇党委政府适时给了他解释,土地整合后,原本的荒地、没有耕种价值、未承包到户的土地也被整合成高标准农田,即使以后合作社解散,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的村民并没有分走整合后全部土地的权利。王玉生一步一步走出改革的迷雾,黄崖窑村的产权制度改革明朗起来。

关于设立资金股,他个人投资大,成了黄崖窑村的大股东,这样改革,村民的感情必然受到伤害。他主动提出放弃自身利益,他投入的1400万元资金不占股份。

多少天解不开的疙瘩突然理顺。2018年6月黄崖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设立人口股、土地股和资金股。农民持股份,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2600亩高标准农田,并入黄崖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经营管理。

目前,村上又注册成立黄崖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以敏锐的眼光抢先注册“黄崖窑”为榆阳美农商标,纯正绿色菜籽油,在2018年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上被订购一空。黄崖窑为榆阳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造了可推广模式,蹚出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九)黄土高原扛椽柳

人到中年的王玉生,最怕“子欲养而亲不待”,他平时再忙也不忘记问候老母亲。可是,2017年村上工程多,他天天风尘仆仆地跋涉在飞沙走石中,有四个月没顾上去看老母亲。母亲给他打电话时哭着说:“虎生,我想看看你,你瘦成什么样了。”他给鱼河峁镇现任党委书记任儒杰叙说这个情节时,这个铮铮铁骨的汉子眼睛湿润了。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老娘心疼他的身体,可是他放不下村里的活。2018年农历七月十五,老母亲73岁生日,村里正唱戏,王玉生专程接母亲回到黄崖窑,全家人陪老母亲过了一个热闹团圆的寿辰。

“我最愧疚的就是老婆,跟着我几十年,受苦受累没享过福,还替我管理公司。”王玉生说,村上做的项目老婆都知道,全力支持,毫无怨言。

也许,每一个成功的奥特曼背后,总有一个默默无闻挨着打的小怪兽。

说起小时候的生活,王玉生经常用“穷人不常穷,富人常不富”这句话激励自己。截至2018年9月,黄崖窑村已累计完成投资4000多万元,王玉生给村上投资连同利息达1800多万元。

王玉生说,黄崖窑村发展到今天,是抓住了党的政策机遇,踏对了步子,最感谢党的好政策,还要感谢村上的这帮好兄弟。目前最缺的还是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一个村庄的可持续发展,除了有钱,还得有人。说这话时,这个脸庞黝黑的汉子,表情凝重。

时令正是九月,黄崖窑村的拦河坝堤岸边,一棵棵茂盛的柳树郁郁葱葱。这是陕北最常见最普通的柳树,枝条不像垂柳,轻歌曼舞地飘摇,而是横在天空,势如破竹,直逼云霄,陕北人习惯叫毛头柳或砍头柳,因为这种柳树的枝条,是砍下来做椽用的;这种柳树,落地生根,安身立命,只讲奉献,不图回报,好像有一股不可遏制的活力从土地上迸发出来。

这种柳树的学名叫——扛椽柳,黄土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陕北好汉王玉生,不正是陕北的扛椽柳吗?

新闻推荐

8月份榆林市生活必需品价格环比上涨

本报记者刘涛报道9月29日,记者从市商务局了解到,据监测系统显示,今年8月份,榆林市消费品市场总体供应充足,运行平稳。重点流通...

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扛椽柳 记榆阳区鱼河峁镇黄崖窑村党支部书记王玉生)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