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梁开挺 陆小青 本报记者 罗 侠
隆冬时节,寒风凛冽,桂东南大地上却涌起阵阵热潮——玉林市“万名干部进农家”冬春惠农大行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围绕“十进农家”,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兴办实事。活动以来,共开展为民服务活动8500多次,为基层群众办实事好事2万多件;落实帮扶资金3925万元,建设基础设施项目867项。一项项惠民政策,一条条便民举措,暖了民心,热了民生,架起了干群连心桥。
1月10日,记者在容县黎村镇看到,总投资约2000万元的黎村镇灌区改造修复项目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该项目建成使用后可改善灌溉土地1.61万亩,恢复土地灌溉0.21万亩,年增灌溉效益约300万元。这仅是玉林市开展“万名干部进农家”冬季惠农大行动的一个缩影。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在全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多次指出,全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广泛开展“万名干部入乡住村”活动,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增民利,切实转变作风,密切与群众的感情,带动全区各项工作有效落实。玉林市创新开展“万名干部进农家”主题实践活动,给广大农村带来了新气象新变化,广受农民群众欢迎。
“农村、农民最缺什么,最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从去年12月起,玉林市紧扣季节时令、紧扣农情特点、紧扣群众需求,部署开展“万名干部进农家”冬春惠农大行动,把惠农政策、涉农法律、助农科技、便民信息、婚育新风、医疗卫生、先进文化、文明新风、平安和谐、利民实事等送进农家。全市各部门的党员干部,纷纷成立政策宣讲队、为民服务队、助农增收队,进乡入村,兴修水利、修桥补路、上门服务、科技冬种、文化下乡……以不同形式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服务农业生产,全市掀起了新一轮下基层、进农家,兴农业、惠民生大行动。
为了推动“万名干部进农家”长效化,玉林市创新推行“3+1”制度。“3”就是民情“卡、记、账”三项制度。“卡”,即“干群联系卡”,使群众有问题有困难时能及时联系上干部;“记”,即“民情日记”,要求党员干部认真做好服务全程记录和帮扶活动记录;“账”,即“民情台账”,由包联部门收集汇总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情况,建立台账。“1”就是协调联动制度,全市建立乡镇党委、政府与上级部门对接联系、沟通协调,解决群众反映突出问题的上下联动机制。
为了使冬春惠农大行动真正取得实效,该市还开展了“万名群众大评议”活动,让群众充分行使参与权、监督权和评判权,以群众评议检验全市各部门开展冬春惠农大行动取得的各项成果。
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共发放“干群联系卡”5.2万多张,干部“民情日记”3.2万多本,收集整理群众意见建议4850多条,市县乡三级联动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683件,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件件有着落。群众评价说:“我们冬种春耕忙,机关干部下乡服务忙。两种忙结合好,惠农行动真惠农,帮到了农民的心坎上。”
新闻推荐
党情民意的“全程代表” ——容县搭建党代表服务群众新平台当好“四员”探微
深度观察容组轩核心提示在容县容西镇祖立村,人们经常会听到腿残行动不便的村民曾清飞说:“有困难、有意见到党代表服务室向党代表反映,问题肯定得到很快解决。”这是容西镇党代表肖胜兰积极争取资金...
容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