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骆 怡 本报通讯员 刘 献 李 涛
核心提示
《病虫情报》是一张特殊的简报,上世纪80年代初由容县植保站技术员自费创办至今。它发布实时的病虫监测记录,并邮寄到全县的每个村庄,指导农民防治稻田病虫害。
一份小小的简报凝结了很多基层技术人员辛勤的汗水。其中,主办人龚玉源一直坚守了30年,使之成为容县最本土、最直接的病虫防治教材。在《病虫情报》的指导下,容县水稻从未因虫害而歉收,最近10年还连续增产,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6月12日,记者与龚玉源一起到田里进行病虫监测,感受他30多年如一日的不寻常经历。
“情报” 办了30年
容县6月的天气阴晴不定,不时还下起大雨。龚玉源办公室的吊扇不紧不慢地送着风,他冒着汗,埋头将最新一期《病虫情报》叠整齐,塞进一个个信封,然后将打印在纸上密密麻麻的地址一一剪下,贴在信封上。
总共有200多个信封,要寄往容县全部的219个村。这是容县本年度第七期《病虫情报》,虽然只有一页纸,上面却详尽记录了5月份以来稻飞虱的调查情况,同时用黑体字进行了强调——“稻飞虱已全面进入爆发期,如不及时扑灭,会造成水稻连片枯死,损失惨重。”最后一部分,防治稻飞虱的时间、方法都说得一清二楚,简单明了。
此事不能慢,封好最后一个信封,龚玉源急忙往邮局赶,他要尽快将信寄到各村去。直到处理完所有事情,他才松一口气对记者说:“这段时间高温多雨,是病虫繁殖高发期,农民正等着这份情报指导病虫防治呢。”
记者手里的这份《病虫情报》朴素得不能再朴素,它是容县农民最直接、有效的病虫防治教材。容州镇千秋村村民黄广全告诉记者,有一年,他发现田里出现了很多稻飞虱,马上给龚玉源打电话,县植保站立刻进行全面的病虫害监测,那一期的《病虫情报》非常及时。很快县里召开了稻飞虱病虫害防治现场会,各乡镇也迅速把农药分发给群众,稻飞虱得到了有效控制,所以当年粮食仍然获得丰收。
“农民很需要它。”龚玉源告诉记者,“分田到户的时候,农民种田普遍缺乏病虫防治知识,所以县植保站决定给农民提供一份准确及时的病虫情报。后来,很多青壮年外出打工,在家种田的多是老人和妇女,他们同样依赖这份东西,所以就坚持做到了今天。”
多年来,这份自制的《病虫情报》一直是龚玉源等人自掏腰包。“以前每寄一封信3分钱,现在涨到了8毛,每期的复印和邮费需要几百元,让我们经济压力很大。3年前,《病虫情报》也曾短暂停办了几期。后来,数个村的农民联名上书,强烈要求我们恢复,看着农民那么需要,我们咬牙坚持下来了。”
“情报”是怎么得到的
从邮局出来,龚玉源跨上他那辆半新旧的摩托车,马不停蹄地往城郊驶去,为下一期情报做监测,这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一个习惯。
龚玉源说:“病虫监测是一种细活、耐心活,只有沉得下心去,愿意长时间蹲在田野里监测、研究,才能得到准确的数据资料。也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到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时间,才能更科学地指导农民进行病虫害防治。”
摩托车靠边停住后,龚玉源泥鳅一般钻进路边一块稻田,霎时惊起蝗虫数只。这是他租下来的试验田,田里安装有诱虫灯。每天,龚玉源的工作之一就是统计诱虫灯捕捉到的病虫数,仅仅依靠他的眼睛和手。在记者看来,这种监测法已经原始得“骨灰级”。
“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反而是最准确的。”龚玉源说。
记者疑惑地问:“第七期《病虫情报》有一个数据是‘8000—10000头/百丛’,真是靠数出来的吗?”
龚玉源瞪大了眼睛:“真的是一只一只地数,有时是几百只,有时是几千只甚至上万只,数得眼睛痛、手发软。而为了确保数据准确,如果数错了也必须重新来过。”
同时,龚玉源的同事也到各乡镇收集数据。他们一般会在脸盆里抹上油,蹑手蹑脚走进田里,将盆置于禾苗底部,手指轻拍禾苗,虫子就掉到盆里,然后也是生生靠一双眼睛数出盆里的病虫数量。
一期情报往往需要两三个星期时间来监测,然后他们根据这些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灭杀虫害的最佳时期及方法。
“那么多年了,难道情报就没有出现误差?”记者问。
“这个真没有,虽然说一份情报只是一页纸,我们却是严谨的,农民只要按照我们的情报实施病虫防治,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龚玉源笃定地说。
“情报” 的加强版本
龚玉源随身携带的包里,有两件工具——照相机和DV。因为《病虫情报》只是文字材料,一部分农民看不明白,于是他做成了多媒体的“加强版本”。
最先,龚玉源买了一台收录两用机,用来灌制卡带,写稿、录音一条龙全包了,然后用高音喇叭巡回各乡镇播放。说起这事,龚玉源嘴角扬了扬:“不吹牛,当年很多农民听到录音就会把我拦下车来,听完了才让我离开。”
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卡带没有保存下来,但龚玉源还是给记者演绎了当年的风采——那抑扬顿挫的容县本地话,不但生动易懂,说起来还特别铿锵有力。
后来,卡带退出了历史舞台。龚玉源又捣鼓起了DV,为此,他自学了电脑、DV摄影、剪辑、配音、刻录等知识,将在田里监测拍下的录像制作成DVD教材,免费送给农民。
除了病虫害防治,龚玉源还拍了很多农业技术推广等专题片。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免耕抛秧”的片子。那是2001年,龚玉源听说六王镇有位农民首试免耕抛秧,稻谷产量不但没减,还明显地增加。他很兴奋,骑着摩托车就赶到六王镇。从那时起,他花了两年时间,将播种、施肥、抛秧、生长等各个阶段分别进行专题拍摄,制作成DVD教材,并出了普通话及容县话两个版本赠与农民。接着,免耕抛秧技术在容县得到了广泛使用。
此外,作为高级农艺师,龚玉源将自己3年苦心研究的药液浸果防治沙田柚黑斑病法制作成2000多张DVD,进村入户分发给柚农,这种方法对黑斑病的防治达到95%,而且每个果的成本只需1分钱。经过几年推广,容县沙田柚黑斑病的发生率大大降低,沙田柚的品质也明显提高。
龚玉源就是这样一位热心为农民服务的普通技术员,这么多年来,他从没收过农民一分钱。农民们都亲切地称他“老龚”。
新闻推荐
本报容县讯“去年,我们古济村大部分果农的沙田柚由于管理得法、品质上乘,因而销路好、价钱高。但也有少部分农户的沙田柚由于不按技术要求管理,导致品质差、销路滞、价钱低。今天,我们把全村120多户...
容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