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老村道、老物件……还有那些人们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无不展现着容县六王镇的深厚文化底蕴。从那些可观、可研、可析的视觉构图中,无不透露着令人为之赞叹的文化元素。工作之余,沿着这些亦深亦浅的历史文化足迹,漫步六王各村的屋堂乡野,感受一番历史文化带来的盛宴,也不失为一次难得的思想洗礼、精神满足。
君杰崔公祠的文化魅力
在六王镇古泉村,有一座老建筑,虽是人们纪念祖先的地方,却有着使许多县内外文人墨士趋之若鹜的无限魅力。此乃君杰崔公祠。来到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溪、塘之水中的倒影,整体结构对称、各种精美雕饰立于屋顶,屋顶形似一美冠却又超及之的崔公祠。抬头仰望,霎时间让人眼前一亮。
这座建筑建于清道光年间,由正屋三座、拜亭、厢房等建筑组成,属砖木结构。各正屋及拜亭的墙上,都绘饰有各种形态的精美壁画,主要体现的是吉祥之意。这些精美的壁画,加之马头墙上、屋脊上的万字曲水装饰和各种人物、花卉、树木图案,构成了一个绘画、雕刻、建筑等艺术相集的整体,让人看上去感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极具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在2006年5月,这座建筑被容县人民政府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而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历史文化元素比比皆是
当地群众介绍说,在六王镇的老建筑中,除了古泉村的崔公祠一处以外,尤华村里也有许多值得参观和研究的地方。此村靠近公路,沿着一条水泥硬化路进到村中,便走进一条老建筑相夹的老村道,两眼观望古朴的砖瓦建筑,古朴、深幽却又不失大方的历史文化元素,让人感觉好像是走在四周无车水马龙、无喧嚣人群的文化长廊或者历史文化展厅一般。
拐过几道弯,看到71岁的李维生大爷独自在大门前修一辆老式自行车,大门处悬挂着一块据说是由以前的广西省政府主席黄绍竑题赠的牌匾。李维生大爷说,这块牌匾是他祖奶奶张氏过生日时,黄绍竑前来拜寿时所赠与。
在尤华村,杨家祠堂也极含历史文化元素。这座建筑虽然也属于砖木结构,无很复杂的构造,但是其间的雕刻物件、壁画等也是值得人们去研究和分析的。
革命历史故事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除老建筑外,六王镇的革命历史故事也极具教育意义。据当地一些老人介绍,1926年冬,在中共容县支部的领导下,六王镇农民骨干杨谨昌、陈友梅、杨世铁、杨谨英、李佩芳等人研究开展农民运动,推行“二五”减租。1927年初,在秉公乡农民协会的组织下,农民骨干与大地主进行斗争,取得了实行“二五”减租的重大胜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容县特支组织党员深入六王各村宣传发动群众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六王自卫队队长崔斗南积极发动群众加入自卫队,壮大了革命武装力量。一些六王籍的华侨,还捐献白银2万多两支持六王的抗战。
六王镇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是可敬的,他们也是可亲的。他们留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一串历史文化的符号,而是永驻心底的宝贵精神财富,这将教育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
石鼓、石屋、石堡引人猜想
而让当地人感到自豪的历史文化,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比如在六槐村,相传山上有一只天然的大石鼓,年代也算是久远了。以前,当地人经常上山参观、敲打。据说该石鼓依山体自然而成,人敲打时发出如鼓之声。至于其为何如此奇特,人们猜测有可能是石板的后面中空或是有洞,至于实际原因怎样,仍没人去进一步考究。
当笔者和几位当地人经近一个小时的艰难登攀后,最终还是被大山上茂密的杂草、树木挡住了去路。不能一睹石鼓之真容,确感有几分遗憾。或许,这些文明的密码、文化的元素,要带给我们更多的想象与期待吧。
不过,站在温风村仰望高山,一座接一座的石屋、石堡却能给人带来几分的欣慰。虽然由于天气的原因,难以登攀高峰和近距离观看,但是人站在山脚下举目仰望,便能够看出个大概来。确实如村民所说,石屋、石堡有形也有状。
据村里的老人介绍,村里不少人上山顶上看过,这些石屋、石堡里面已没有什么物件,大部分石屋是没有屋顶的,但确是屋子的造型。有的人说,建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有的人说,建于抗战时期;还有的人说,建于解放后。至于它们究竟是建于何时,由谁所建,建以何用,已无从得到有力的证据。但是,能够肯定的是,它们经历的历史时期是不会太短的。
千年古藤与清泉瀑布自成一景
在古泉村,有一株千年古藤,最大直径近1米,藤枝攀展范围达2000多平方米。近年来,它吸引了众多人前来参观。人们有的研究它的生长形态,为其历经岁月而叹奇;有的就其吟诗作对,以各种形式的文字符号记录心中的感想,记录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莲塘村土柱自然村,一条落差10多米的清泉瀑布藏于山冲之中,长年累月带给人们美的享受。村民们说,自从有这个村以来,就有这条瀑布了。它既是一处风景,也是该村发展变迁的历史见证。这一切,都是那么的让人流连忘返,思绪万千。
新闻推荐
...
容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