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民的印象中,邓品林是一位热心肠村干部。村民说:“他很有能耐,又乐于助人,是我们的‘万金油\’。”在妙阳村,邓品林是群众的“救火队长”,一有什么急难事,经常能够得到他的热心帮助。近日,记者来到容县杨梅镇妙阳村,走访了党支部书记邓品林。
推广新技术增加农民收入
“老邓,不是我不支持你的工作,而是现在淮山不得价,我们村的淮山不好卖。”当容县杨梅镇妙阳村党支部书记邓品林上门推广种植淮山的时候,一位村民对他说。
20世纪60年代,妙阳村就开始种淮山,而淮山种植也一直是妙阳村村民的收入来源之一。由于传统种植淮山产量低、收入少,村子里愿意种植淮山的人越来越少,纷纷外出打工,剩下留守的老人、儿童在家。看到这情况,邓品林着急了:“村子的人都出去打工了,村子就空了。”
而要将人留在村子里,就得给他们找到生财之道。如何才能够提高淮山的产量?如何才能够提高村民的收入?带着这些问题,邓品林与村两委人员到兄弟乡镇淮山基地学习先进技术。引进新技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赞同,淮山行情一时的低迷,已经在村民心中有了阴影,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或者,老百姓需要看见有结果才会跟着我们去做。抱着这样的想法,他在村子里搞起了试验田,和村干部到各村民小组开会,到种植面积比较多的群众家谈心,一次、两次、三次反复向群众推广新技术种植淮山。由于看得见的收益,村民们慢慢理解了,也接受了新技术。
“村子里现在又有100多户种植淮山,这给他们增加了不少收入。”邓品林说。如何让淮山走上品牌化的道路?邓品林开始了新的实验。2013年,邓品林为了带领更多群众致富,采取了“基地+党校”的模式,利用自身种养技术水平较高、发展产业能力较强和人脉较广等资源优势,主动和在发展农业产业方面遇到瓶颈的农户及党员结成帮扶对子,逐步带领妙阳村村民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如今,杨梅种植淮山,走上了品牌化道路,吸引更多的村民加入到了淮山种植行列。
为村民献上文化大餐
邓品林的另一重身份是百姓的歌舞队队长。在妙阳村,有常住人口2000多人,其中多数为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邓品林发现村里文化设施匮乏,村民尤其是老年村民的文化生活单调。于是,在2013年,邓品林就有了在村里组建一支文艺队伍的念头。
这个想法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很快就成立了一支由40多人组成的“老百姓歌舞队”,队员中小的六七岁,长者有七十多岁。一有空闲,邓品林就带领队员排练节目,集中跳广场舞,强身健体,还经常到镇外进行交流表演。他们表演的节目不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而且形式多样、品种丰富,他还结合当前社会发展,把惠民政策、法律法规以秧歌、曲艺、小品等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到群众中,深受镇内外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最近,为响应提升该镇社会公众感和满意度工作,根据镇政府决策,他带领歌舞团利用业余时间到各个村街进行了10多场晚会表演,带给群众欢乐的同时,不仅宣传方式让群众乐于接受,更助力杨梅镇在2015年第一期社会公众安全感调查中,取得了玉林市第五、容县第一的佳绩。
新闻推荐
...
容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