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是近年来各地开展生态乡村建设工作的重点。然而,一些诸如垃圾处理、经费保障等难题也随之出现。笔者认为,建设生态乡村必须紧紧地抓住投入、规划、引导、参与等“四个”关键。
加大投入,提供保障。生态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投入的工作,除了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投入一定的经费作为基本保障以外,还需要有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经费来源。这些经费来源,可以是多样的,因地而异。
积极引导本外地经济能人到农村来发展特色农林业,为他们提供各种优惠政策服务,并且要求他们严格按照生态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进行种植,每年常态化地投入一定资金,对门前、林前、田前、道路、河流的垃圾处理做到“三包”,即包收集、包无害化处理、包日常保洁。通过村“两委”统筹动员,引导常住户以户为单位,按照自愿以及量力而行的原则,在每年缴纳一定的保洁经费,长期聘请保洁员进行日常保洁,聘请村民小组长作为义务监督员,对保洁工作进行监督。
科学规划,群众认可。生态乡村建设,要做的工作很多,要推进的项目也不少,而每一个项目的推进,都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符合农村的实际,并且为群众所认可。
不管是垃圾处理池、焚烧炉建设地点的选定,还是饮水净化设施建设和道路硬化的路段选取,都应当是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密切结合工作实际情况而开展,尽可能地体现科学性、合理性。其中,垃圾处理池可以建在既方便群众投放垃圾,又不影响观瞻的地方。要因地制宜地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对能够回收利用的,进行回收;对能够作为土肥的,加工成肥料;对能够焚烧处理的,送进焚烧炉。
加强引导,提升素质。无论是村屯绿化还是饮水净化和道路硬化,都需要不断加强对组织者和实施者以及群众的引导,需要在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方面下足功夫。
除了选派一支能吃苦、敢干事的队伍参加生态乡村工作以外,还应当以植树造林、水源保护、农村道路建设与维护、垃圾无害化处理等为主题,开设专项培训班,定期邀请县(市、区)、市、自治区甚至国家级的专家来讲课,引导干部把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做法,取得实效。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和引导,增强不乱丢垃圾、保护植被、爱护河流、维护道路的认识,促使每个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激励参与,形成合力。生态乡村建设,是一项需要全民共同参与的长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合力推进。那么,如何才能形成强大的推进合力呢?加强激励很重要。
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建立生态乡村建设激励机制,常态化地对在生态乡村建设工作中贡献突出、创新做法且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精神上的表彰和物质上的奖励,不断激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可以组织开展“生态乡村建设·文明家庭”评比活动,将表现出色的家庭树为典型,利用各种有效途径进行宣传,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作者单位:容县六王镇人民政府)
新闻推荐
...
容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容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