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高艳林通讯员崔会斌报道 今年以来,榆林市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惠农扶农政策的支持力度,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民收入实现稳步增长。市社会经济调查队10月26日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前三季度,榆林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3828元,同比增长19.9%,由去年同期全省第四跃居全省第二。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大——
工资性收入大幅增加
农民现金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现金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部分。
前三季度,榆林市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幅增加,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232元,同比增长16.6%。
这主要得益于榆林市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农民在项目中得到的收入不断提高。前三季度,子洲县在基建项目中的农民人均收入达700元,而去年同期只有11.6元,增加了60余倍。
榆林市还按照“抓培训、强素质、重输出、增收入”的思路,全力推进“百万农民大培训”工程,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前三季度,榆林市受培训劳动力人数占外出劳动力总人数的23.7%。全市农民外出打工收入人均达631元,增长21.2%。
此外,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减弱,第三季度农民工工资也较去年同期略有增长。其中去年建筑业小工工资每天60至70元,今年达到60至80元;去年大工工资每天110至130元,今年达到125至145元。
“四季农业”成效明显——
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占据“半壁江山”
调查显示,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占据了榆林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一大半,达到1970元,同比增长12.9%。
今年,榆林市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的步伐不断加快,以大力发展“四季农业”为突破口,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前三季度,农民人均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达到1475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6%。其中,农民仅卖菜收入就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3.2%。玉米、羊肉、猪肉等主要农牧业产品价格的提升,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长。特别是榆林市北部县土地耕种面积较大,如靖边县一个普通4口之家耕地面积达20亩左右,在土地上只种植普通玉米,现金收入就可达到1.5万元以上。
随着榆林市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以及扶持非农产业发展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民就业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宽。前三季度,榆林市农民通过第三产业的人均收入为359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7.6%。其中社会服务业农民人均收入81元,增速171.4%。
同时,由于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渐减弱,农民通过第二产业的人均收入达到136元,同比增长19.7%。其中工业产业农民人均收入111元,增长了176%。
补偿收入与政策性补贴增加——
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成亮点
国家能源基地建设带来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征用土地量加大,土地征用补偿收入增加,这让许多农民因此受惠,财产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前三季度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达299元,增幅106.8%。
今年以来,榆林市及时兑现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粮食直接补贴、农机具补贴等各项政策性补贴,加上神木县实行全民医疗免费,还有覆盖全市的《榆林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政策的影响,农民转移性收入大幅增加。前三季度,全市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达327元,同比增长32.4%。
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最快
与此同时,前三季度榆林市农民人均现金支出3489元,同比增加334元,增长10.6%。生产费用支出出现负增长,生活消费支出平稳增长,其中食品、衣着和居住消费依旧是消费的主要部分,占生活消费支出的一半以上。支出消费增长最快的是交通和通讯支出。
调查资料分析,目前,榆林市农民增收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居民增收渠道缺乏,打工渠道不畅,政府引导和专业技能培训力度仍然不够,不能实现完全就业。同时,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较高,农业生产成本增大,这也影响了全年农民纯收入的增长。
新闻推荐
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从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榆林市企业市场萎缩、产品价格下跌、亏损企业增加、经济严重滑坡。尽管目前形势有所好转,但这种冲击并未消除,为尽快走出困境,让本土企业...
神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神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