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为期4天的全市科学发展现场观摩会结束了。会议开得很成功,集中检阅了各区(市)、高新区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成果,展示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奋勇争先的良好状态,起到了统一思想、加压鼓劲、比学赶超的积极作用。
县域经济是枣庄发展的主体,县域强则全市强。各区(市)、高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布局不同,发展的模式也不尽相同。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与自然地理、人文条件相适应,与发展阶段、产业现状相适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要注重专业化、特色化,在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多我特上下功夫,发挥优势,扬长补短,找到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长远打法。思路一旦确定,就不能有丝毫动摇,必须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服务业是枣庄城市转型的主攻方向。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必须不断把服务业发展战役推向纵深,推动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要加强顶层设计,围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专业市场群、生产性服务业和养老产业,进一步明确方向、路线图和突破口,抓好规划,完善配套,招大育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服务业做大做强了,我们的就业、财源才有保障,城市核心资源才能合理配置,城市竞争力才能不断提升。
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方能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中央明确提出“不以GDP增长论英雄”,省里也出台了新的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细则,意味着评判地方发展的“风向标”发生了变化。我们要按照工作指导转变的要求,真正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质量和效益上来,对现有的目标考核体系进行调整完善,更加注重看基础、看质量、看潜绩、看实绩,用科学的政绩考核“指挥棒”,引导广大干部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
枣庄城市转型仍在路上,建设“两大高地”任重而道远。当前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但事在人为。只要精神状态上来了,方向明确了,路子选对了,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美好的愿景一定能够实现。
新闻推荐
本报讯 为繁荣枣庄市消费市场、提升企业知名度、打造具有枣庄特色的城市名片,日前,市商务局启动了“枣庄名品汇”活动。活动将征集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老字号”、农副产品、食品、工艺品...
枣庄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枣庄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