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岳娜 通讯员 孙传传 在枣庄市立医院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每天穿着“铅衣”戴着“铅眼镜”“铅围脖”行走在高活区、控制室、隔离区……为一个个患者做着与“核”有关的检查与治疗,他们就是市立医院的核医学人。核医学科在主任马元涛的带领下,精诚团结,开拓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佳绩。日前,记者采访了市立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马元涛。 而立之年,事业发展始扬帆 马元涛,1984年毕业后进入市立医院从事临床检验工作。1992年,30岁的他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了解到中国原子能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正在全国寻找合作伙伴共同组建“医学特种检测中心”,得知这一信息后,他立刻自费北上,与同位素研究所的有关领导及专家商讨在枣庄设立这一检测中心。1994年9月经过考察论证洽谈,“中国原子能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枣庄医学特种检测中心”终于在市立医院挂牌运行。 中心成立不久,就大显身手:内科先后收治了两例怀疑“甲亢危象”的危重病人,马元涛立即加班急查甲状腺激素,及时准确发出了报告,使临床明确了诊断,并给予相应治疗,病人转危为安。市立医院一位主任到台儿庄会诊,病人临床体征有异常,于是建议查肿瘤标志物,到中心检查后两项结果明显升高,提示肝脏可能有恶性病变,进一步作影像学检查后,诊断为原发性肝癌。 仅仅两年,中心检测工作量便从成立时的每月1千余份增加到1万余份。中心业务的全面开展,填补了20多项枣庄市医学检测空白,使患者不需要再到济南等上级医院做相关检查,为患者节约了支出,缩短了检查时间,受到医务界同仁及病人的广泛好评。 不惑之年,学科发展步步高 2004年,马元涛被任命为核医学科主任。上任伊始,马元涛经过认真调研分析后提出了科室的发展方向,那就是“以核医学显像为龙头,核素治疗和医学特种检测为两翼”的核医学科业务发展思路。 为此,马元涛向医院申请引进了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项目从30多项增加到60多项,检测标本量从过去的每年1万多个测试达到现在的10万多个测试。 SPECT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核医学显像设备,可灵敏地反映心肌缺血、短暂性脑缺血等许多疾病所导致细胞代谢功能的细微变化,较其他结构影像学方法能更早发现机体的病理生理改变,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疗效的观察。 在当时医院未购置SPECT的情况下,马元涛通过与有关临床科室反复协商,最终达成了与兖矿集团总院合作开展SPECT的协议。合作第一年即完成了SPECT检查几十余例。核素治疗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实现了甲癌治疗零的突破。 天命之年,学科发展结硕果 2014年,知天命之年的马元涛更加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他提倡走出去,也注重请进来。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李亚明教授,山东省医学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侯桂华教授,中华核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石洪成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院李沂博士等各路专家、精英络绎不绝地走进了市立医院的课堂,深入讲解示范。 马元涛的多年辛苦和努力赢得了学科发展的全面开花:2014年科室成功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西门子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仪(SPECT),填补了枣庄市核医学显像的空白;2015年,医院投资100余万元,按照国家标准建设的标准化核素治疗病房正式启用,这是枣庄首家通过省级环保部门的环评和省级卫生部门职业卫生学评价的专业病房;2016年,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核素治疗基层推广示范基地落户市立医院…… 在科室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核医学科已发展成为枣庄市核医学专业的医教研中心,是枣庄市唯一开设了核素成像、核素治疗、体外分析三个亚专业的医疗机构。目前,核医学科平均每年可完成核素显像2000例,核素治疗甲亢、甲癌、骨转移癌等500余例,体外分析约10万人次。 马元涛从医34年来,不管工作多忙多累,始终坚持学习,取得了不少学术成就:他先后以第一作者在国家级、省级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十余篇,编写著作2部。主持完成8项科研项目,并先后获得枣庄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他的实用发明“电热恒温保温箱”已转化为产品,并在临床中推广应用。他先后荣获枣庄市卫生局嘉奖3次、三等功2次,获得山东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优秀工作者、枣庄市民盟先进工作者,枣庄市立医院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34年来,马元涛以“核”为武,以过硬的技术赢得了同行的尊敬,以医者的厚德换来了病人的爱戴,划出了一条璀璨的人生轨迹。
新闻推荐
枣庄电网建成500千伏南北互供格局 ■跨入山东电网超高压主网行列 ■直接为南水北调、京沪高铁等 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提供电源
本报讯1月30日,随着500千伏匡衡变电站与500千伏枣庄变电站拉手送电成功,枣庄电网主网架由220千伏“三纵三横”网架升级至500千伏南北互供格局,大步跨入山东电网超高压主网行列,源源不断为全市新旧动...
枣庄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枣庄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