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推广一线的“活字典”
——记张掖市农业局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夏叶
多年来,他始终站在农业技术推广一线,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创造性地提出荒漠区日光温室发展思路,设计建造操作性极强的半地下式日光温室;培育推广“高原夏菜”新技术,把自己的技术毫不保留地奉献给当地农户,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就是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农技“活字典”的张掖市农业局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高级农艺师夏叶。
记者见到夏叶时,他正在办公室埋头准备下午的讲稿。“春耕马上开始了,我们正忙着抓培训呢。”
在办公室的墙面上,“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工作先进个人”“张掖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张掖市30万农村劳动力技术培训优秀教师”等荣誉匾牌格外醒目。
近年来,张掖农民建设日光温室的积极性高涨,但建温室需要大面积连片土地。然而,一方面当地农村土地整条整块的较少,土地流转困难;另一方面大面积戈壁荒滩闲置。能不能在荒滩上建温室?凭借多年农技推广经验,夏叶在认真研究分析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多采光、少用水、节耕地、新技术、高效益、产业化”的荒漠区日光温室发展思路,研究设计了荒漠区日光温室不同建造模式,编撰了《河西走廊现代设施农业建造与生产技术》。
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呢?夏叶积极协调,在临泽县倪家营马郡村、平川镇三二村选择两处荒漠日光温室建造点进行试验。为了加快进度,他身体力行,两个多月住在工地上反复论证。他运用建筑学、材料学和力学相关原理,采取半地下式修建方式,设计了单墙坠石建造戈壁区砖混结构型半地下式日光温室二代无支柱建设方案,在短短60天时间里,建起了10多座示范样板棚。后经省、市专家验收,温室各部位完全与理论参数吻合,并且在冬天室外最低气温条件下,室内温度可达10℃以上,室内外温差达32℃以上,各项指标均优于二代日光温室。
荒漠区日光温室的成功建造,解决了日光温室“上山进滩”难题,使昔日不毛之地的大面积荒漠区变“废”为“宝”。
据统计,目前张掖市共推广发展荒漠区日光温室1.3万多座,节约还原耕地2.8万亩,节本增效2.3亿元。
这些年,夏叶先后参与研究的“张掖市设施蔬菜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河西绿洲边缘区日光温室建造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 “单墙加坠石建造荒漠区半地下式日光温室后墙体”技术等均获省、市科技大奖。
“我总是想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农民,奉献给农业。”夏叶说。
2011年,张掖市启动“张掖现代农业示范工程”,作为农技战线的佼佼者,夏叶积极参与,并将自己的工作重心转移到“高原夏菜”培育推广上来。他先后到兰州、云南、新疆、山东等地考察市场行情,对张掖“高原夏菜”的种植环节和产品品质进行分析对比,最终得出结论:张掖以原生态自然条件生产的“高原夏菜”优势明显,不但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品质优,唯一不足就是品种单一、且缺乏响亮的品牌和知名度。
于是,夏叶及时向上级汇报,并组织人员从张掖“高原夏菜”的产地环境、监管措施入手,编制“金张掖高原夏菜”宣传手册,对内启动市场,对外寻求合作伙伴。同时,依托张掖绿洲现代农业实验示范园区建设,提出“资源梯级循环利用,学科交叉综合应用,技术集成组装配套”的技术路线,指导农民从“农、土、野”出发,注重“新、奇、特”,将观光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相结合,争取引进种植国内外各类作物新品种223个,开展各类试验30项,使以太空种子为主体的一大批蔬菜新品种落户张掖。
身为张掖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的夏叶,还经常利用下乡检查的机会,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大棚,为蔬菜栽培、病虫害无害化防治等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进行技术指导。目前,他担任全市20多个乡镇、60多个村的日光温室技术指导服务工作,每年培训农民3000多人次。
“作为一名党员,就是要讲奉献;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不在理念上创新,技术上就没有出路,就更谈不上在技术和产业的关联上发挥作用。”夏叶说。
新闻推荐
【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临泽县创出“3+2”办学新模式小孩子上学不出村大孩子寄读在乡镇临泽县创出“3+2”办学新模式本报临泽讯(记者李欣瑶)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在村里的教学点上学,三年级后到镇...
临泽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临泽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