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我当时特别委屈。巨龙是国企,也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做贡献的,一分钱都没装到自己口袋里,怎么说抓就抓呢?”刑拘期满后,闻斌一度不愿见人。
这一年,巨龙铁合金公司花费1300多万元,拆除了8根冒着浓烟的大烟囱,改造升级了环保设施,布设数据和视频两套系统实时监控。企业排污的画面和数据不仅当地环保部门能看到,生态环境部也能随时监看。
闻斌告诉记者,过去企业环保长期欠账,但总觉得效益不好,先凑合着。“一看到环保部门的车辆驶往厂区方向就紧张,一听说有检查督查就一晚上睡不好觉。”闻斌说,为应付检查,企业时不时就要停工,冶炼企业停停开开实际损失很大。“现在踏实了,谁去心里都不犯怵。”
不仅如此,环保风暴之下,作为传统高污染行业的铁合金企业纷纷关停之时,巨龙铁合金却于“危”中见“机”,今年7月底就已基本收回环保改造的全部投入。闻斌慨叹,现在才真正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迈向绿色高质量发展
三年来,记者在祁连山中反复奔走,亲历祁连山由乱到治,体会到沿线市县干部群众被问责、抓整改的阵痛,也见证了他们改善生态、转型发展的极大决心和信心。
奔走中,一种担忧也总在脑海中萦回:祁连山沿线发展仍不充分,地方用于保障民生、保护生态等发展重任的资本积累尚未完成,破坏会不会卷土重来?
“如果说整改整治是当前的‘阵痛’,传统的发展模式就是长期的‘隐忧’。”张掖市市长黄泽元说。问责震荡之下,沿线干部群众形成可贵共识:要把祁连山这道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真正筑牢守好,就必须既忍得住“阵痛”,及时整改“疗伤”,又必须在行动上实现生活方式、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化解“隐忧”。
甘肃省正在全域布局和发展清洁生产、节能环保、先进制造等十大类绿色生态产业,并以此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让绿色成为甘肃发展的“底色”。如今,在祁连山沿线的张掖、武威、金昌三市,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尤其成为重要共识和发展新目标。
绿色,正更多地弥漫在祁连山间。绿色发展的共鸣,正回响在祁连山间。(参与记者:黄文新范培珅侯韶婧)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提升全市档案工作规范化水平,推动县区间档案工作学习交流,近日,市档案局组织各县区档案局局长、市局相关科室人员赴...
张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张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