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秉珍
初秋时节,走进山丹县田间地头,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喜人景象:金灿灿的油葵、紫色的马铃薯、繁星点点的双孢菇、绿油油的洋葱把原野装扮得五彩斑斓。该县通过政策推、能人带、龙头牵等措施,大力实施“1369”全民创业工程,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土地规模经营
该县制定出台发展设施农业、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等方面的意见、办法,支持土地规模经营。陈户乡东门村致富能人徐逢林流转土地5000亩创办“家庭农场”,发展现代农业,被县上命名为1号农民创业园;位奇镇汪庄村致富能人梁有勤投资800多万元修建截引工程,开发600亩土地,建设高标准综合养殖场,成为全县5号农民创业园;大马营乡村民聂成才流转本村土地规模经营,建起双孢菇大棚46座,带动全乡双孢菇产业达200多座。目前,全县通过能人带动,已流转土地20万亩,办起大小440个家庭农场发展现代农业,其中千亩以上的大农场就有28个。全县土地流转已由过去村内转包、代耕代种向大户跨区域成片租赁发展,由单一的粮油生产向高效经济作物高原夏菜、中药材、制种等转变。流转大户进行规模化种植,推动了全县马铃薯、高原夏菜、制种、双孢菇、红提葡萄等高效节水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村成片、社成带、户联户”的农业产业化格局逐渐形成。
能人激发活力
年过七旬的周济民是山丹清泉镇西街村村民,2009年,他多方筹措资金56万元,在清泉镇拾号沙产业区改造30多座日光温室种植红提葡萄并获成功。在周济民的带动下,该县红提葡萄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形成焉支设施葡萄有机栽培示范园、拾号沙产业开发区、焉支山庄观光葡萄棚三种全新的设施葡萄发展模式,全县建成457座设施葡萄园,设施葡萄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2010年,该县县委、县政府授予他“发展设施农业特殊贡献奖”,并获得10万元奖金。该县积极探索以聚集部门资源、项目资金、社会力量、政策投入,强化规划引导、组织领导、监管使用、群众参与为主的“4+4”资金整合模式,力求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2009年以来,该县每年整合资金3000万元,用于扶持发展日光温室种植、暖棚规模养殖等设施农业。至目前,该县设施农业面积达5332亩,双孢菇、红地球葡萄、精细蔬菜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建成规模化设施养殖小区47个,牛饲养量增加到3.45万头,羊饲养量稳定在110万只左右,设施规模饲养量占畜禽养殖总量的54%。 (转二版)
新闻推荐
山丹讯(记者翟继宗)初秋的山丹,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村社农家,到处都有干部下基层办实事的身影。该县结合双联、效能风暴、百日争创等活动,全面转变干部职工作风,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基层群众的...
山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丹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