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次心手相牵的惠老服务,一张张幸福定格的苍老笑容,一个个反哺社会的银龄梦想……近年来,山丹县始终把“服务老年人,构建幸福梦”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千方百计增加老龄事业经费投入,全面打响了助推幸福养老的攻坚战。
心相连,倾力打造幸福“磁场”
山丹作为劳务输出大县,受农村青壮年务工热潮的冲击,空巢、留守老人呈逐年上升趋势,全县有老年人口26962名,占全县总人口的12.8%。解决好农村幸福养老问题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社会难题。近年来,该县以“敬老从心开始”为主题,打造敬老墙体文化宣传长廊,以身边的孝亲敬老事迹为教材,加大新“24孝”宣传力度,让孝心的种子在年轻人、孩子们的心田生根、发芽,使幸福养老在社会关注下持续升温。在政策扶持和积极引导下,从2012年以来,全县共建城乡日间照料中心24所(县城3所,农村21所),日间照料中心在功能设置上,坚持以文体娱乐、老年教育、健身康复为主,统一设置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健身康复室、棋牌娱乐室、医疗保健室,进一步完善了老年福利服务网络。打造了幸福养老的强力“磁场”,吸引老年人走出“小家”融入“大家”,化解老人的情感孤独,找到精神养老的寄托,有效解决了惠老服务的“短路”问题。同时,立体化、多层面、全方位加强老年协会正规化建设,完善村(社区)基层老龄工作机制,进一步拓宽了服务范围,延伸了服务触角,注入了为老服务的新鲜“血液”。
手相牵,服务撑起助老“拐杖”
该县以“助老从我做起”为主题,创新"幸福养老进家庭"活动载体,积极开展牵手老人躬身服务活动,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舆论氛围。调动志愿者的积极能动性,对行动不便的空巢和五保老人,采取1+1结对帮扶,为高龄、残疾老人开设家庭病床,组织村卫生所医务人员上门服务,建立健康档案和定期回访工作机制,利用农家书屋和老年活动室等阵地,组织老人谈心交流,开展“三定”(定期、定量、定向)走访探视活动。每逢春节、老人节等重大节庆期间,志愿者上门慰问辖区内空巢、孤寡老人,送去节日的祝福和温暖。在县老龄办的全方位“导演”下,老年人积极参加文化娱乐生活,提升了幸福养老指数。如今,各级老年协会通过心手相牵,积极开展日间照料、精神慰藉、法律维权、文化娱乐等为老服务活动,发挥着传递正能量的引路作用,被老年人亲切地称为社会大爱撑起的助老“拐杖”。
梦相伴,反哺托起余热“夕阳”
在县老龄办的“牵手引领”下,银龄老人重新找到了新的人生舞台,以爱心反哺社会,实现了老有所乐的梦想,谱写着老有所为的新篇章。
县老龄办积极引导各类老年团体广泛开展科学、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丰富了广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县老年活动中心为平台,以“老龄办夕阳红演唱队”和老年大学为载体,每逢重大节假日都要进行庆祝演出或举办运动会。积极组织参加市老龄办组织的“福彩杯”老年门球赛。积极组织、培训文艺爱好者参加县上举办的民歌大赛,推荐秦腔爱好者参加秦腔大赛,舞蹈队参加健身舞大赛。通过这些活动即展示了老年人的风彩,又活跃了节日文化氛围。充分发挥老年人在农村威望高,说话有份量的优势,化解家庭矛盾,调处邻里纠纷,开展“串百家门、知千家情、解万家难”活动,成为了流动服务的“调解员”。同时,根据老年人脚勤、嘴勤和闲不住的生活特点,肩负起了惠农政策的义务“宣传员”,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和一致好评。
在平坦宽阔的惠老路上,该县老龄工作迎着希望的地平线,带着夕阳的梦想,逐渐跑出了山丹27000多名老人幸福养老的“加速度”。
新闻推荐
山丹讯针对道路交通事故赔偿纠纷日益呈现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山丹县创新调解方法,总结“四步走”工作经验,高效化解一大批道路交通事故赔偿案件,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积极贡献。一是调解员“由...
山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山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